年3月,医院建立研究型病房,以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为突破,积极开展探索性临床研究、Ⅰ期药物临床研究、诊断试验新技术临床研究和治疗药物优效性评价新技术临床研究,搭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双向转化桥梁,探索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路径,以临床为牵引,推动“医、学、研、产、*”五力协同的高质量发展。
年7月,医院成功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目前,医院开放研究型床位张,采用“研究型病区+研究型病床”模式,重点在神经变性病、脑血管病、高龄外科、神经免疫和衰老转化等领域实现国际引领,打造中国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领域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骨干人才中心、医疗领域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中心、国际医学交流合作中心及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攻关中心。
医院院长赵国光
01
制定战略规划
搭建协同平台
研究型病房建立之初,医院即出台了建设管理办法和临床研究项目科研用药管理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研究型病房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体战略规划,依托智慧化信息系统,打造高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完善研究型病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型病房的整合型治理体系。
医院紧扣“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建设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转化平台。医院推动循证医学中心、临床检验中心、临床样本中心、数据中心、临床研究质量监查中心高度整合;形成了集循证服务、样本与实验室、大数据中心及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于平台的协同支撑,实现了临床试验和研究设计、病例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核查、项目运行管理与质量控制、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链条管理,更好地发挥多组学、干细胞、影像分析、脑机接口、物联网与移动医疗五大技术平台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02
鼓励成果转化
缩短立项审批时限
医院研究型病房聚焦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精准医疗,以“基因-细胞-动物-临床”模式推进科研转化,组建了多中心、多学科、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团队,积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北京的医药健康企业合作,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助推药物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研究型病房鲜明的学术创新特色。
医院着力转化机制创新,打通从研究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医院第一家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为医院临床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临床试验为突破口、以产业结合为持续发展动力的长效机制。
医院为企业开展临床试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优化了项目GCP和伦理审查流程管理,缩短了项目立项和伦理审批时限,通过立项优先、审查优先和启动优先的“三优先”措施,推动了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并为北京医药健康企业申报的临床试验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将立项到启动的时限压缩50%。同时,医院还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将成果转化收益的90%直接奖励给项目完成人,进一步调动临床科学家的积极性。
03
依托大数据
实现智慧化管理
高水平研究型病房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在现有信息化体系框架下,引入了临床研究受试者筛选系统,实现了受试者可追溯,保证受试者参与临床研究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化了临床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专项研究数据库,完成了临床研医院HIS系统对接,实现了从项目建立、试验配置、人员授权、受试者筛选、入组、治疗、生物样本采集处理,到受试者出组生成电子研究病历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同时,通过信息系统设置识别标志,可区分受试者和普通住院患者身份,实现受试者自付住院费用与临床研究费用自动分解,临床研究的财务费用直接结算,避免占用医保基金。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托信息系统,可实现对研究项目的实时可视化监控和管理,切实提高了项目管理运行效率与质量。
链接
成果产出与未来规划
自建立以来,医院研究型病房在组织运行管理机制、信息化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质量临床研究项目、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年,研究型病房开展临床试验(临床科研)16项,转化到账金额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类项目7项,直接经费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34项;发表SCI文章95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14篇。
在特色研究模式方面也有诸多创新。例如,提出了由记忆门诊、认知病房和实验室组成的“认知单元”诊疗模式,可提高认知障碍疾病诊治水平,提升对痴呆科学研究的质量,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多学科评估+共病管理+外科研究型病房”模式,针对高龄外科患者探索跨学科诊疗模式和综合评估,创新高龄外科围手术期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
未来,医院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优势,聚焦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加快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进度,医院转型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机制,以研究型病房建设为依托,鼓励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大胆探索具有创新性的临床诊疗新方法、新路径;
二是在国家“四个面向”战略指引下,顺应国家医药发展新趋势,依托国家脑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衰老等疾病的药物中心、医疗器械研发攻关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心;
三是探索建立常态化“研究型门诊”,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咨询、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和开展定期随访等,拓展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
四是打造智能化临床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联合实验室,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基地,服务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多原创原研成果转化。
文:医院院长赵国光
编辑:彭艳肖薇
策划:王乐民张灿灿
审核:徐秉楠张灿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