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有着“世界最美书店”称号的茑屋书店在上海历史建筑上生·新所开出分店,引来大量年轻人的拍照打卡。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复旦大学边低调营业21年的旧书店,传来了可能关停的消息。
一面是高度视觉化的“网红”新书店,玩着时下流行的“书+X”营销法则;一面是遵守老传统的街角旧书店,不修边幅,但把知识的沉淀做到极致。
乍一看,似乎是网红书店赢得了市场阵地,当咖啡、文创、音乐等多种样态一起进入。
书店已然成为一个文化公共空间,这是大势所趋。
但如果泛滥化的商业概念都进入书店,拍照打卡与消费主义的吸引力比读书本身来得更大。
我们也有理由去思考,那些真正爱书的读者,是不是就必须退出书店这个场域?
那些认真做内容的出版社,该如何实现长久发展?而阅读本身传递知识的意义,是否也会被忽视?
未来,书店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这已经不仅是行业在探讨的问题,更是每一个重视文化消费的普通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