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实践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色。医师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四诊合参,针对性辨析患者病证特征,形成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前以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为核心的群体化评价方法无法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特征,而中医现代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规范证据的产出和使用,进一步支持中医临床实践,这就形成了以群体证据为核心的循证规范与以个体辨治为特色的中医诊疗之间的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教育部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商洪才研究员领衔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团队,围绕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理论定位、方法构建、临床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近期系列成果相继发表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年第8、10和12期。
1以北京医院硕士生关曼柯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循证决策模式下中医临床个体化疗效评价研究的定位与未来发展路径”,从理论定位角度,明确了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同时面向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特征和循证医学决策模式,是特征和模式之间的纽带(图1)。从发展方向角度,指出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未来发展方向应在证据生产环节加强个性化信息采集,形成群体化证据的个体信息补充;在证据应用环节着眼于辅助证据转化,提升临床疗效(图2)。
图1循证决策模式下中医临床个体化疗效评价研究的定位
图2循证决策模式下中医临床个体化疗效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探索:中医循证病例报告系统(CECS)优化个体诊疗
2以北京医院博士生石兆峰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构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从理念创新和方法模式构建角度,立足于时空特征下个体诊疗信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创新借鉴系统科学时空观的理论思想,分析中医个体诊疗数据特征,总结概括出长时程疗效评价理念,进而从临床评价的起始源头——临床问题要素(PICO)的构建入手,在长时程视角下引入动态评价要素,探索构建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图3),为后续中医个体化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图3长时程理念下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构建流程图
3以北京医院助理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入选者邱瑞瑾博士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应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思路”,从临床设计和方法优化的角度,针对定量评价为主的传统随机对照试验难以反映中医个体化疗效和整体调节作用的问题,以能反映个体化特征的N-of-1试验为范例,探讨了应用混合方法研究,采用探索性序列设计、解释性序列设计或聚敛式设计(图4-6)整合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数据进行个体化疗效评价的模式,使中医的整体观和人文特征在个体研究层面得到丰富体现。
图4探索性序列设计
图5解释性序列设计
图6聚敛式序列设计
4综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团队在梳理和明晰循证决策模式下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研究定位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借鉴多学科理念探索构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在临床设计和实践层面进行突破性创新,提出应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的思路(图7)。上述成果以“理论—方法—实践”为主线,将进一步助力中医临床独特优势的彰显和现代发展。
图7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
该研究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的资助。
临床研究分会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