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植皮多少钱 http://m.39.net/pf/a_7007746.html好多人说不会搞科研的医生不是优秀的医生,从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想有多少医生有条件做科研,又有多少医生有时间做科研的呢?即使会搞科研,搞出来的又有多少有意义跟价值呢?一线的医生在临床忙的跟狗一样,内科医生病例都写不完,外科医生手术做完都累趴了,有家庭的回家还要陪孩子,有的时候还要辅导孩子作业,真正留给自己搞科研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就这样,医院还考核科研指标,什么必须拿国自然才能晋升什么的,要知道国自然主要支持基础研究,没有研究基础很难拿到,我们很多医生就没接触过基础实验,有的就没进过实验室,哪里来的研究基础呢。我身边很多同事以前读研的时候都做的临床研究,就没搞过基础研究,但是国自然明确要求申请人要有基础研究经历,所以这就进入了死循环。我读硕士那会完全脱产不在临床,整天泡在实验室,几乎天天睡在科里,没回过几次宿舍,就这样经常一个多月养不活细胞,做不出结果,好不容易做出来了也不管是真阳性还是假阳性,都会从心里默认这就是真的,然后就信誓旦旦的告诉老板我做出来了,然后也就很自然的放到论文里去了,毕竟毕业要紧,谁还管那么多呢?后来我靠着硕士的研究基础,拿了各种级别课题,包括国自然,都是基础研究项目,可以说我的科研起步还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也发了一些基础研究的论文,同时也靠着基础研究拿到了很多经费,然后靠着这些经费让师妹们帮我做了很多实验,这里面有很多结果我估计也是跟我自己做实验一样,只要做出来就拿来用的情况。这里面的水分我心知肚明,所以我对这些成果没有多少成就感,远远比不上患者对我的感谢和肯定来的那种感觉要强。在我看来医生搞基础研究好像纯粹就是为了拿经费,为了晋升,为了考核,如此循环下去,到底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我自己都说不上来。我一直觉得搞基础研究,这些分子、细胞、通路、生信挖掘什么的,总感觉离我们的患者很遥远,一些疑难杂症如脑卒中、关节炎、肿瘤、艾滋病什么的,长期从事研究的世界顶尖科学家都还没找到彻底解决的方法,靠我们这些临床一线忙成狗的医生搞些不入流的基础研究又能解决啥问题呢?难道换个基因,换个通路、换个细胞就真的能带来质的贡献?我看未必。前几天我们的学术群有人提到一些搞基础研究的医生瞧不起搞Meta分析的,我表示挺震惊的,什么时候做什么类型的研究也能搞出优越感了。你做基础研究就真的比Meta分析牛逼么?所有实验都是你亲自做的么?你的基础研究结果有没有水分呢?这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虽然Meta分析现在医院和学校不看重,但是我认为高质量Meta分析的含金量以及对患者的直接价值可能远远高于基础研究,因为Meta分析是制定临床指南的重要参考,是最高级别的证据,对于我们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临床研究有严格的注册和审核制度,加上Meta分析的严格纳入标准,所以得出的结果相比一些基础研究更有保障,水分也更少一点。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医生都去灌水无意义的Meta分析,我指的是高质量的Meta分析。什么是高质量的Meta分析,就是那些数据严谨,分析全面,真正解决临床争议的Meta分析。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你做什么类型研究都不应该有什么优越感,我们医务人员做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患者受益,你做的研究到底牛不牛逼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患者说了算,能让患者的临床问题得到解决这才能说明你的研究有价值,有意义,足够牛逼!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对于医生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这段时间我也进入了自我批判的死循环,感觉早些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虽然发了不少文章,也拿了经费,但是我感觉纯粹在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从近些年开始,我每天都在思索可以为患者做点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也在开始把科研的重心从基础研究转换到临床研究,当然在当前的环境下让我完全抛弃基础研究也是不现实的(有这么多研究基础完全放弃等于放弃晋升啊!),但是我现在更加重视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去做一些能给临床提供参考价值的研究,就好比Meta分析,我写的不多,但我自认为都是真正有意义的。就比如我在刚工作的时候遇到个病人,医院花了几万块打了干细胞,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后来又看到网上关于魏则西的事件,很多普通老百姓包括一些医生都说细胞疗法就是忽悠人的,我就去网上找文献,想知道这干细胞到底是骗人的还是真的有用,找了很多文献,有阴性结果也有阳性结果,我不知道信谁的,后来我就做了个Meta分析,结果阳性的,后来我就把我分析的结果告诉病人,这个确实有用,但是需要个体化,有的人有用,有的人可能没用,就跟药物一样,这样解释病人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发表以来被引用的次数也远远超过了我的基础研究论文。有同学说:老师,Meta分析有价值,你怎么不多写点Meta分析呢?其实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非常有价值意义的循证研究不是那么好找的,也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的,从临床中找到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为了写Meta分析而写Meta分析,把老的Meta分析更新更新,或者在别人基础上换个指标什么的,一年就能写个十几篇,但是这里面多少有真正的价值就很难说了,绝大多数都是温水煮青蛙,我觉得是浪费时间,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去多钻研下临床业务。所以现在,不管做临床研究还是做循证研究,如果不是特别有争议的临床问题,或者不是我找遍文献也找不到答案的临床问题,我一般不会轻易去动笔,你也可以认为我在为自己懒找个借口,但我就是这样的。做科研有时候也看缘分,一个问题的发现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可能就在你早上查房的某个瞬间,或者你门诊遇到的某些病人身上,我亲身体会有时候这些一闪而过的问题,去查一下文献想找到答案还真的找不到,大部分真的是值得去研究的,一旦研究出了结果就能让患者直接受益。回到开头那句话:不会搞科研的医生不是优秀的医生。这句话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一定就一定会搞科研,我们国家很多著名的老一辈医学大师也没见多少科研很厉害的,也没看到谁谁谁发了多少篇SCI;但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很快,医生如果具备搞科研的能力,尤其是搞有价值科研的能力,这个能力越高,他的曝光度也就越高,那么他更容易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业务水平传播出去,供后人参考,只有真正把科研作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工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最后我想说:搞不搞科研还是要看自身的情况,有能力有条件有时间就搞,没能力没条件没时间也不要强迫自己,总是仰望和追赶他人会活的很累。科研对于医生来说是锦上添花的技能,不会搞科研也不会妨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医术高明自然会有患者慕名而来,家门口的老中医从来都不缺病人。人的一辈子很短,做个平凡的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关爱家庭,享受生活,对你来说也许更有意义和幸福感。今天就说到这吧,以上纯属个人感受,大佬勿喷,欢迎评论交流。
本文作者
逍遥君:南京医科大学博士,主治医师,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主持国自然及各级别课题多项,著有《逍遥君说科研系列课程》,主讲Meta分析、基金标书、论文写作,丁香园、募格学术特约讲师,同时具有多年基金、股市、P2P、数字货币投资经验
精彩专栏,点击直达科研经验
文献精读
论文修炼
课题基金神器工具
循证医学
留学深造
硕博考研心路历程
医路有你
观点时评
医学统计医护理财
课外生活
自习室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