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口腔实践:如何使用文献辅助临床决策
Evidence-basedDentalPractice:
HowtoUsetheLiteratureto
InformClinicalDecision-making.
花放
1.医院循证口腔医学中心
2.曼彻斯特大学Cochrane口腔健康组
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循证口腔医学(evidence-baseddentistry,EBD)相关理念已逐渐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口腔医学组织机构、专家学者的重视与认可[1]。然而,当前许多循证口腔医学知识与技能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依然不高,相关教学、培训的整体开展力度仍相对薄弱。许多口腔医护人员对循证口腔医学缺乏充分的理解,存在诸如“循证等于一切听从证据”、“循证口腔医学就是制作Meta分析”等认知上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将对循证口腔实践相关理念以及口腔医学文献的严格评读方法做一简要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文献辅助临床决策。
1.
循证口腔实践
根据工作内容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循证口腔医学的概念主体可大致分解为两个面向——循证口腔研究(evidence-baseddentalresearch,EBDR)以及循证口腔实践(evidence-baseddentalpractice,EBDP)[2]。根据美国牙科协会(AmericanDentalAssociation,ADA)年给出的定义,循证口腔医学是“口腔医疗保健的一种方式,它要求系统评估与患者口腔及全身病情、病史有关的临床科研证据,同时考虑口腔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技能,以及患者的治疗需求及偏好,将这三者谨慎、明智地结合起来[3]。”(图1)由此可见,循证口腔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循证口腔实践提供“临床科研证据”,如果一线口腔医护人员不具备开展循证口腔实践所需的意识、知识与技能,那么即使学术界产出再多、再好的科研证据,口腔疾病患者也无法从医学研究的进展中获益。
图1循证口腔医学(EBD)是当前最佳临床科研证据、口腔医师的经验与技能、患者的需求及偏好这三者的结合
循证口腔实践的经典流程分为三步[4],其中第一步是基于临床问题拟定可以检索的研究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在这一步中应当明确的关键信息有所区别。以防治类问题为例,我们通常采用PICO格式进行制定,即①研究对象(patient/population),具体针对哪种患者或群体;②干预措施/暴露因素(intervention/exposure),针对的防治措施或暴露因素是什么;③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