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文章右下角“在看”,让更多需要的人可以看到!
编者按
本文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演讲内容整理。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40多部。特别是对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农民组织与农民教育等领域取得丰厚成果,为决策部门和实践部门提供依据。专家简介:朱启臻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职教学会德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合作学会特邀理事等。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和农民心理学,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工作,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并且提出了20字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要实现五方面的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20字的总要求和五大振兴顺序没有先后,紧紧融合在一起。只有整体推进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才有希望。根据乡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乡村价值理论,把乡村的价值分成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教化6个方面,乡村振兴其实就是要使乡村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下面我们根据乡村价值的理论,谈一谈乡村如何振兴。乡村的生产价值和产业兴旺
乡村发展的过程始终围绕着两个维度,一个是适应生产,另外一个是方便生活。我们看一些古村落的时候,经常感叹为什么这个村落建的如此漂亮,每个地方都这么合理、舒服?是谁设计的呢?老百姓会告诉你,没有设计师,村落是自己长出来的。因为每个人在建造自己的房的时候,都考虑了两个重要因素,生产和生活。村落产生于农业生产。游牧民族没有村落,什么地方草肥沃就到什么地方。到了农耕民族,有了农耕文化,人们要种地就要选择一个地方住下来,才有了村落。这个地方一定是离土地最近的地方,我们叫做近地原则,这样可以方便农业生产,也方便看护劳动对象。村落发展过程当中,都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有地方存农具,有地方晾晒,方便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业兴旺一定是多业并举。乡村过春节的时候有两个条幅,一个是五谷丰登,一个是六畜兴旺。这体现的就是多业并举。多业并举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是充分利用资源,再次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的风险。乡村产业的类型首先是多样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这样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的理念遵循的是有机整体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然后是庭院经济。乡村和城市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有一个庭院,庭院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老百姓在自己的院子里边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养家禽家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的在院子里种的菜自己吃不完,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就是院落的生产功能。很多人不清楚,把院落定义为纯粹的建设用地,还通过占补平衡,把院落腾出来,变成建设用地指标。其实农家院落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用地,它产出了各种各样的产业,比如说手工业。手工业这几年成为很多地方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的产业支撑。中央也提出来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如果没有了乡村,没有了院落,手工业也就没办法存在。第三个方面是乡村服务业。乡村服务业除了对本社区的老百姓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以外,还面向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比如这几年迅速兴起的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所有这些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是依托于村落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村落,这些产业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融合产业的发展乡村要发展特色农业和融合农业,这是农民增收、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举措。但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业失败了。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地区的具体体现。通俗的讲,就是这个地方产这个东西,换个地方就不产了,或者是同样也能生长,但是质量不行,或者是质量行,但是成本太高,这样这个地方就成为某个特殊品种的最适合的生长区域。很多地方的特色产业其实不具特色,一个新的品种可以到处复制,还美其名曰特色。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特色,任何一个村庄都有它引以为自豪的,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特色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把这个特色找出来,把它的价值放大,就成为特色产业。有些地方搞产业融合也失败了。考察发现他搞的也不是产业融合。老百姓种玉米,把玉米种出来交给加工厂加工,加工厂完了以后又卖给超市、电商,然后卖到全国去。这不是产业融合,充其量叫产业对接。产业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葡萄酒庄。酒庄主人自己种葡萄,种出葡萄加工成果汁、葡萄酒,吸引游客到酒庄来品尝体验,像这样一个产业就是融合产业。种葡萄是第一产业。加工葡萄做成果汁、果酱、果酒,是第二产业。加工以后卖给消费者,或者请消费者来体验,这叫第三产业。一二三产在同一个生产主体内部得到了实现,这叫融合。所以我们在融合产业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个要素——乡村。没有乡村,我们就失去了融合的载体,也会失去融合的灵*。农民为主体的乡村乡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随着乡村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谁来种地成为问题。很多地方把农民的土地以各种名目收起来统一经营。包产到户,我们叫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被历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充分证明的最适合农业的组织形式。我们遵守这个原则,农业就会发展进步;违背这个原则,农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小岗村18个农民按手印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它的伟大意义到今天并没有过时。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以创新的名义排斥农民,把本来是劳动经营主体的主人变成旁观者。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户经营,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养活全家,要靠打工收入来弥补,打工收入变成了主要收入,农业变成了副业,农业可持续性受到了挑战。要靠组织创新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单纯否定农户经营。要重点培养两类主体,一类是家庭农场,一类是合作社。未来谁来种地,首先是家庭农场,它和小农户比,有比较大的规模,又继承了农户所有的优点,最突出的优点是自己给自己劳动。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是合作社。合作社把一个一个的家庭农场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实现更大规模的联合,提高组织程度。乡村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宜居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一说生态文明建设,就认为是绿化荒山、治理河流、防止污染、垃圾分类等等,这些都属于生态建设的内容,但不等同于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主要的表现为一种理念和信仰。所以中央强调五位一体,生态文明要渗透到*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乡村是生态的乡村是理解生态文明的最理想的模板。无论是民房的建造,村落形态的形成,还是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处处体现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的智慧。*土高原的窑洞不破坏地表的植被,冬暖夏凉;到了山区,我们看到石板房、石头墙;到了南方,吊脚楼、竹楼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乡村的存在是保护耕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到乡村考察发现,离村落越近的土地越肥沃,村子旁边种蔬菜,再远一点的地方种粮食。离村子更远了,土地就越来越贫瘠,只能种草种树了。这就是村落对土地的改造。乡村是生态系统里的重要子系统,城市对环境的污染通过乡村来消纳,没有了广大的乡村,我们的生态环境可能未必能够保持。乡村的生态还体现在丰富的地方知识和生态信仰。人们相信万物是有灵的,这种信仰协调着人和自然的关系,使我们不去破坏自然和自然友好相处。乡村的有机循环乡村是实现能量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节点。首先它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循环的重要节点。在传统的乡村没有垃圾的概念,农民在地里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粮食人来吃,加工粮食剩下的皮子、渣子、糠用来喂猪养鸡,作物的秸秆用来喂牛喂羊。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和人的生产生活循环,保证了废物的再利用。由于我们忽视了乡村的生态价值和功能,用城市人的想象去指导乡村建设,所以越建问题越多,有的时候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制造出来一系列的大问题,这就是不懂乡村所导致。比如说现在全国各地推广厕所革命,有的地方做得很成功,有的地方做得很失败。我们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时发现,凡是做的成功的地方,都尊重了乡村的特点,吸收了传统乡村的生态智慧,充分利用废弃物,而不是把废弃物运到城里进行统一填埋。宽松的空间环境乡村环境宽松,人口密度低。乡村没有拥挤,没有噪音,每一户有一个院落,特别是散村,这边有5户人家,那边有8户人家,一簇一簇地相隔一定的距离,中间是广漠的农田。这样低密度的人口,对农民来说是重要的福利。而我们有些人感觉到太分散了,太浪费地了,把老百姓房子拆掉集中住进楼房,这样就失去了乡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农民也丧失了一个重要的福利。乡村院落和村落的形态各式各样,有的是一簇一簇的团状,有的是条状,有的沿着河,也有的沿着山,在一个山坳里边随山就势。这次新冠疫情,我的一些在乡村的朋友给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