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辉编辑
Wendy排版
Winnie
引言
医管之我究:文献点评《医管之我究》栏目的宗旨:医院运营质控相关领域影响价值高、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文献进行概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点评。本期选择的文献是《临床路径管理的关键要素及体会》,并邀请到张乐辉研究员进行专家点评。文献概述
临床路径管理的关键要素及体会文献:闫勇.临床路径管理的关键要素及体会[J].医院院长论坛,,8(3):23-25.本文的中心思想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临床路径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管,使临床路径这一管理模式发挥切实的长效作用,应用临床路径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管理机制的形成,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文献摘编
一、临床路径管理首先寻求与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体系化管理基础上强调管理者的作用
1.建立体系化临床路径组织
医疗质量和临床路径管理有两层关键节点,医院一把手和科室一把手,另一层是科室个案管理员。在构建临床路径组织管理时,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协调,纵向由院长、职能处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形成,院长和科室负责人从不同层面发挥从上而下的推动作用,是医疗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的最重要机制;横向由发挥联络作用的科室管理员形成,财务科、计算机中心、药剂科、检验、放射、超声科等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与科室联系,构建完整的临床路径服务链,科室管理员在协调运行中的作用保证了整个组织体系的基本运行,也是不可忽视的。
2.全面规划试点科室
临床路径管理的推进可以循序渐进,但是其管理理念的形成必须在一开始即从全院、全员范围做起。首批试点科室的选择务求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和其他科室比如急诊科、手麻科、重症监护学科,逐步将试点科室向全院扩展。
(二)全员参与下依据循证资料设计,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在设计临床路径时,全员动员,根据循证资料进行设计,共同选择DRG、ICD码、手术等对应的病种或操作进行试点,集体讨论临床指南、诊疗规范,借鉴国际临床路径和卫生部临床路径,确诊诊疗过程中的所有服务项目。制定术前诊疗流程图、手术诊疗流程图、术后诊疗流程图,医生、护士及医技科室的相关技术人员专题讨论会,达成共识、评价科操作性。制定临床路径文本体系,包括入径或出径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路径表单、标准化医嘱单、变异记录单、交接班记录本、术后康复状况评价表、病例个案评价登记表、变异分析报告、各种知情同意书。让所有医生、护士和医技相关人员主动参与,变被动状态为主动过程,符合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设计的要求。
(三)重视过程变异分析,推进持续改进
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中,事先进行变异分析设计,通过信息系统制定较为完善的变异记录表。为简化临床医生的填写,可设计成表格式、电子版,使用下拉式菜单,定期组织变异分析,使用数据统计分析、鱼骨图法等方法,查找变异的重要或关键原因,提交报告,依据变异分析、专家意见及循证证据,修正实际路径存在的优先问题,优化路径中各步骤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增加必要的服务项目,确定标准化的平均住院日。
(四)把患者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
临床路径管理贯穿着社会-心理-生物的现代医学模式理念,因此实施临床路径必须患者的“管理式参与”。患者医学知识缺乏、对医疗系统认识不足,或存在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如果医患沟通不良,必然出现不遵医嘱行为而影响临床路径的进程,这是临床路径实施中常见的变异。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原理,以顾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