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和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机制。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主要机制包括降低心排出量,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以及改善压力感受器的血压调节功能等。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指南都把β受体阻滞剂列为一线降压药物。但是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高血压药物地位受到质疑,不同国家或地区医学组织对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仍有争议。
年,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不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降压药物。而版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高血压指南认为,β受体阻滞剂仍然适用于一线治疗,尤其是既往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和房颤的患者。
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既往有研究发现,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超重、高交感神经活性),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取得心血管获益。
但是,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与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物相比,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预后、卒中发生风险等方面似乎居于劣势。
年3月,《Pharmacological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文献,旨在比较比索洛尔组、其他β受体阻滞剂组(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卡维地洛等)、非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药物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
患者的基线特征主要研究终点主要终点: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心绞痛。
主要研究结果与其他β受体阻滞剂组相比,比索洛尔组在<2年治疗时间至<15年治疗时间的全因死亡率更低;
与非β受体阻滞剂组相比,比索洛尔组在<5年治疗时间至<15年治疗时间的全因死亡率更低;
比索洛尔组的心律失常风险高于其他β受体阻滞剂组,心律失常和心绞痛风险高于非β受体阻滞剂组;
血栓栓塞事件、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方面,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文献发表后,引起不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