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6日FrontiersinPharmac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李国春教授团队关于中医复方的循证评价论文: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ofLiangxueTongyuFormulaonPatientsWith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至此团队完成了“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从循证证据到网络药理机制”的研究路径,获得了阶段性成果,相继在FrontiersinPharmacology和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发表了3篇论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故事。
凉血通瘀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基于“瘀热”病机理论提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经验方,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一直缺少循证证据,研究人员在以往临床评价的基础,检索了现今所有的有关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瘀热相搏证相关研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和合并。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供了统一评价一系列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评价单个研究的框架,从而实现在累积一系列研究的信息基础之上,来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获益和风险。在医学领域,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是以目前最好证据为核心的不断更新的系统,这就确保了医学治疗是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经验资料。面对临床医学一线迫切需要科学证据决策的今天,系统综述无疑更加符合伦理和有利于对稀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汇聚合成评价。因此,在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系统中,高质量的系统综述处于证据金字塔的顶端,也是临床指南制定的重要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的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凉血通瘀方提高了总疗效20%,ADL评分提高了18分。根据现有证据,我们得出结论,联合疗法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并改善预后,没有证据表明联合疗法会导致安全性问题。
有研究者提出当前中医药研究应该采取与西药研发相反的路径,即以疗效为先导和主导的研究策略,将会避免对无效治疗的不必要的基础研究,从而节省资源。临床上无效的治疗,对其机制的解释不论看似多么合理,都是荒谬的,终究会被遗弃。作用机制毕竟是只是人为的理性解释和假说,人的大脑可以编造出支持任何观察的理论假说,然而已证明的疗效是不容辩驳的。本研究基于这样的思路。
图1合格文献的筛选流程
图2临床总疗效的合并结果
图3ADL评分合并结果
在循证证据的基础之上,研究团队采用RAN-seq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揭示了复方的系统药理学机制。网络药理学最早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弟子刘德麟教授,在研究中医上万首方剂的配伍规律时提出,早在年中医科学院的刘德麟教授就出版了相关专著《分子网络紊乱与调节——分子中医药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年1月,ISBN7---0/R·8)。国外最早发表网络药理学文献是年(Naturebiotechnology)。
研究团队首先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了凉血通瘀方药效成分与AICH疾病靶点之间的经验网络,如下图所示。
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复方干预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模型,并进行RNA-seq测序,将药物导致的上下调基因变化映射到经验网络,既对经验网络进行了验证,又缩小了筛选的药效成分和靶标。
研究发现:①发现29种潜在的凉血通瘀方的有效成分。②凉血通瘀方通过上调TNF、催产素信号通路上的PTGS2基因减少脑出血疾病的炎症因子;通过抑制TNF信号通路上的MMP3基因来保护血脑屏障;通过下调TNF、细胞凋亡、MAPK信号通路上的CASP3抑制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验证了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
课题组还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选择了重要的通路进行了点对点的验证:
以上研究为凉血通瘀方治疗AICH的精准治疗和复方简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发表文章:
1.JiangC,YangX,DongJandLiG()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ofLiangxueTongyuFormulaonPatientsWith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Front.Pharmacol.11:.doi:10./fphar..00
2.Guo,Q.,Yang,S.,Yang,D.,Zhang,N.,Li,X.,Chen,T.,Chen,J.,Li,G.,Yin,L.andWu,Q.DifferentialmRNA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