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0日星期六上午)
上半场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检验学部主任潘世扬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关明教授共同主持。
▲关明教授和潘世扬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作了题为《精准防治治愈肿瘤》的精彩报告,通过详细对比中外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指出我国肿瘤防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提出精准防治与重心前移治未病是当前我国肿瘤防治的关键。
于金明院士就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及智慧医学时代肿瘤治疗模式、精准治疗策略与评价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肿瘤的精准防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未来精准医疗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以《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为题进行报告。报告从检验医学的发展史切入,回顾了临床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情况、检验项目开展情况、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变迁。
潘柏申教授着重指出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介绍了检验标准化/一致化理论与临床实践,就国家标准、卫生行业标准、应用建议与指南共识等进行了全面解读。
并对对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他表示分子诊断、液态活检、质谱技术、POCT、检验智能化与全球化等可能成为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都医科大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张曼教授作了题为《机遇和挑战--你准备好了吗?检验医学临床思维模式的内涵建设》的精彩报告。
张曼教授从检验科面临的现状和临床实际问题出发,详细介绍了检验诊断报告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发展机遇。提出构建与完善检验医学知识体系,探索与实践检验医学临床思维模式的内涵建设,是检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更是时代赋予检验医学的全新使命。
▲首都医科大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张曼教授
白俄罗斯检验协会主席、卫生部首席检验外部专家别利亚耶夫教授带来了《白俄罗斯检验服务体系》的报告,具体介绍了白俄罗斯共和国检验医学结构的组织构架、实验室类型、检验项目分布等基本情况。
针对白俄罗斯常见的集中式实验室,别利亚耶夫教授分析了此类实验室的积极效应与不足之处,并就未来3-5年、10-15年的优化改善进行了详细解析。
▲白俄罗斯检验协会主席、卫生部首席检验外部专家别利亚耶夫教授
医院检验科、输血科主任曹永彤教授和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担任主持。
▲曹永彤教授和王华梁教授
全*检验专科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学会检验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府伟灵教授作了题为《无标记诊断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
他指出无标记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医学检验领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从太赫兹的技术特点出发,系统介绍太赫兹技术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其用于病原菌和生物大分子检测等方面的机制和临床前景。
他同时详细比较了太赫兹技术与质谱等目前常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肯定了其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强调了未来太赫兹技术的发展方向。
▲府伟灵教授
韩国医院检验科主任巨善慧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韩国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的实验室检测及监测》,讲解了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CPE)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耐药机制,具体介绍了CPE的实验室检测步骤。
巨善慧教授讲到CPE在肠医院交叉感染的最重要原因,通过对比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细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联合使用对于CPE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巨善慧教授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院长王传新教授作了题为《循环核酸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
他指出“预防、筛查和治疗”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性,提出肿瘤标志物是实现恶性肿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以及寻找新型稳定可靠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仍然是癌症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肿瘤标志物与肿瘤诊疗的应用研究,发现血清、尿液循环核酸在肿瘤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建立了循环核酸直接定量新技术,突破核酸检测不稳定性的技术瓶颈,并构建基于循环核酸的结直肠癌和膀胱癌诊断模型,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他还表示,以外泌体为检测载体,筛选并发现新型标志物,有望更全面地反映肿瘤特异性,并克服肿瘤异质性等难题,在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传新教授
第一专题会场(年11月30日星期六下午)
贵州省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山教授作了题为《检验结果解读注意事项》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检验结果是临床上重要的诊断依据,正确的分析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并从检验项目选择的目的、临床资料的掌握、临床诊断效能评价、检验结果解读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全面总结并分析了检验结果解读的注意事项,加深了我们对正确解读检验结果的理解。
▲*山教授医院检验科主任谢风教授以《实验室自动化平台与新实验室构建体会》为题,分享了实验室自动化平台建设的经验,指出新实验室构建及管理的硬件配套和人员配置需求,强调自动化医院形象、医院的发展及保障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谢风教授
福建医院检验科主任曹颖平教授报告题目为《新医疗环境下的POCT质量体系常见模式及思考》,认为POCT概念的改变,导致认识、实施及*策的变化,进而促进了技术的革新,指出如何在法律、法规监管下,配合当前医疗环境下做好POCT是其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曹教授还以国内外POCT临床应用管理实例出发,提出了新形势下POCT质量体系建立的具体建议。
▲曹颖平教授医院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王利新教授作了题为《医学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报告,医院实验室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行业高质量的学习交流项目,深入理解*策趋势、夯实专业基础、借鉴前沿管理实践势在必行,并针对提升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更有利的推动检验人力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王利新教授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小红教授分享了《第四代艾滋检测技术(HIVAg/AbCombi)在临床中的应用》,报告从术前八项概述、人类免疫缺陷病*与艾滋病、艾滋病的检测办法及筛查策略、HIVAg/AbCombi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展开,张小红教授详细解释了HIVAg/AbCombi的反应原理、试剂盒组分、试剂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
▲张小红教授第二专题会场(年11月30日星期六下午)
医院*委书记、院长王前教授在《新医改与大健康背景下检验医学发展机遇》报告中提出,以大健康为背景催生的新技术,如NGS精准检测技术、质谱检验技术及液态活检等将会给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等新学科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王前教授就检验医学的未来走向发出了提问,并对检验医学在临床,科研,教学等不同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为未来检验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前教授哈尔滨医院检验科主任关秀茹教授以《化学发光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的问题与对策》为题,分享了检验工作中常见感染性疾病化学发光法检测中误差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对我们检验工作中常见的误差及解决方案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关秀茹教授
医院副院长戴二黑教授作了《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耐药监测》的学术汇报。戴教授指出艾滋病是威胁我国人群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严重传染病之一,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是艾滋病防治领域不可或缺工具,并分享了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判读案例。此外,他提出应根据艾滋病的诊断、治疗、疾病进展、预后判断等不同目的,适时合理的选择检测项目。
▲戴二黑教授安徽医院检验科主任徐元宏教授进行了《临床微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在细菌鉴定、真菌鉴定、临床样本直接检测、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医院感染菌株的同源性鉴定、未知蛋白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并就临床最新基因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PCR-液相芯片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徐元宏教授医院检验科主任丁海涛教授带来了题为《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的报告,介绍了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了WHO/ICO中国高度病变排名前10位HPV型别的分布。随后丁海涛教授详细讲解了《欧洲建议未来宫颈病变筛查管理流程》和年已启动的中国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HPV试点项目,重点强调了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HPV疫苗及基本特点。
▲丁海涛教授新疆医院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昌敏教授作了题为《快速分子诊断技术与结核》的学术汇报。她从目前结核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技术特点入手,指出结核病的诊疗和研究模式迫切需要革新,提出应该结合新的技术方法开展快速分子诊断技术,这已经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王昌敏教授第三专题会场(年11月30日星期六下午)
西安医院检验科陈葳教授以《液体活检质量控制初探》为题,从液体活检现状、液态活检室间质评和CtDNA与CTCs检测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外部质量评价计划(EQA)的目标是调查可行性设计和EDA挑战性;评价与比较血浆样本找那个cfRNA试验检测能力;评估取方法和测试方法策略有效性;评估CtDNA检测结果报告格式。最后陈葳教授分享了《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
▲陈葳教授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医院副院长苏海翔研究员带来了《从胃癌、结直肠癌看与时俱进的肿瘤分子诊断》的专题报告。报告简要介绍了肺癌和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了分子诊断在肺癌和结直肠癌精准诊断的重要价值,其中基因融合成为临床分层用药的重要指标。
▲苏海翔研究员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江苏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文荣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感染、验证与肿瘤发生及分子标志》,介绍了感染与验证诊断与鉴别、慢性炎症与肿瘤诊断分子标志物,结合团队研究,重点阐述了以外泌体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许文荣教授山东大学及济南大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临床检验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现让教授带来了题为《肿瘤基因变异及检测技术》的报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的讲解了人类基因变异及发生机制,而后用文献举例阐述了人类基因变异与肿瘤的关系,最后宋教授对肿瘤基因变异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宋现让教授医院检验科主任李冬教授进行了题为《外泌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及质量保证》的报告,指出外泌体检测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筛查、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外泌体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而外泌体分析的质量控制则是将其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前提。
▲李冬教授第四专题会场(年11月30日星期六下午)
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委兼生化学组组长王培昌教授以《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应用》为题,分享了阿尔兹海默病(AD)的最新诊断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报告以阿尔兹海默病(AD)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表现及病程为开端,详细阐明了AD诊断标准的变迁。同时结合2例临床常见AD的诊断病例,重点介绍了脑脊液标志物Aβ42、Aβ42/Aβ40、P-tau、AD相关基因标志物(β-淀粉样前蛋白基因、早老蛋白1基因和早老蛋白基因2等)。
▲王培昌教授医院检验科主任及教研室主任穆红教授分享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及临床应用》为题,从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切入,细致解析了HbA1c检测的标准化和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同时分享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办法。
▲穆红教授医院(医院)检验科范列英主任带来了《降钙素原与白介素6在心衰合并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介绍了心衰与呼吸道感染的密切关系及心衰合并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困境,并进一步阐述了白介素6与降钙素在心衰合并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范列英主任医院医院检验科徐国宾主任以《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控和肾脏标志物临床应用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