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即将消失的6070年代的乡村老物件
TUhjnbcbe - 2024/4/3 17:43:00
甘光放映机

常见的电影放映机按影片的宽度和使用方式,分为固定35毫米放映机、移动式35毫米放映机、移动式16毫米放映机和8.75毫米放映机等四种,但它们的构造是基本相同的,都由输片、放映光学、还音、动力传动和电路等五部分组成。1.输片部分,由输片齿轮、滑轮、片门、画幅错格调节器、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及供、收片装置等部件组成。2.放映光学部分由放映灯泡、反光碗、聚光镜和放映镜头等部件组成。3.还音部分由还音头,机械匀速减震装置和扩音机三个部分组成。4.动力传动部分的任务是把电动机旋转的动力,传递给各种输片齿轮、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收片装置等需要动力的机件上去。5.电路部分电流从电源变压器分配到放映机各个电器部分所经过的线路,叫做放映机的电路。

高脚桶

高脚桶是用木材加工成的圆桶状的容器,主要用于洗澡中。也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那个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一方面,陶瓷及浴缸产品在不断地进口,木桶处于低靡时期。包括上海地区,上海有一些风俗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上海有一些澡堂子采用木桶作为用具;上海人嫁女儿,必须要送一套木桶,包括马桶,洗脸洗脚洗澡的整个系列都要送。最好的是用板木做的,因为板木做的高脚桶在倒完污物冲完水以后不会产生臭味。

粉筛

在制作糕点和发面食品过程中一定会用到面粉,而面粉经常会由于生产工艺或者久置的原因产生小疙瘩,如果这些疙瘩直接混入面团里,有可能会导致面糊的搅拌不均匀,做出来的食品口感会很糟糕。所以为了保证口感,就要用面粉筛去除面粉(或其它粉类)中的小疙瘩,从而使面粉更加精细,让它更均匀的与其他材料混合,这样做出来的发面食品更加蓬松,口感也更加细腻。

竹筛子

竹片筛子编制的一种生活用具,形状像脸盆,有很多孔,是用来过滤的。使用的时候,大块的物体就留在里面,小块的就通过孔掉出来。可定义为,通过一定的动力作用可以将物质进行按照颗粒大小进行分离的一种多孔状结构。常见为方孔,圆孔,矩形孔。

洋篮

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作盛糖果、水果之物,具有艺术和实用价值,出口外销的特色产品。有圆的、方的、椭圆的、六角的、八角的、通花的、间花的,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还涂上鲜艳的颜色,使其更美观,加之手艺精良,大受外商欢迎。因为它是远销海外,专供出洋的,故统称“洋篮”。

黄鳝夹

在农村,自家后院基本上都有栽种竹子的习惯,砍倒的竹子不仅可以用来编织背篼,罗兜,还可以制作一个夹子呢,用它抓黄鳝,非常的适用。这就是用竹子做的夹子,它是由两片竹子组成,就像农村使用的火钳,不过在竹子的两边都有相应的齿状,用它夹黄鳝,一晚上轻松拿下2斤是没有问题的。在竹夹子的后边还可以加一个弓形的竹片,这样就容易轻松地张开竹夹子,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竹子的转轴可以用螺丝来做,就像图片中的那样。

黄铜暖手炉

暖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手炉厚薄均匀,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

竹编鱼篓

有经验和做工编制技术好的艺人师傅都一再给我强调根据鱼篓编制大小而选择不同的竹材,一般把竹子一分4开能达到编制宽度最好。家庭常用尺寸高度30cm,最宽处30cm的鱼篓一般都是采用宽面经篾9对18条,窄面经篾6对12条,这是一个优质鱼篓的经篾搭配。鱼篓颈部两侧都会出现一个较大的洞,这是因为编制方法导致的,是不是不能弥补,该如何弥补,作为常规的鱼篓一般都会用一根细绳或者宽布系上方便携带,这样就能把颈部双侧的口堵上。还有一种就是在编制的时候加上两条和经篾同宽度的竹篾编制穿插也能达到把洞补上的效果。

煤油灯

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旧式煤油灯使用棉绳灯芯,其灯头通常以铜制成,而灯座和挡风用的灯筒则用玻璃制成。

犁耙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

吹谷风车

吹谷风车基本构造: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的;木制的园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铁做的摇柄,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产生的风也大,反之亦然。它是中国最精致、最复杂的传统农具,由风箱、摇手、车斗、漏粮斗、出风口等部件组成。农民在扇农作物时,要两手紧密配合一致,右手要先摇动风车摇手,让风先扇出来,然后左手把搁条放下几档,让谷物从车斗底板开口处滚落下来。这时风即穿过纷纷漏下的谷物,把草屑杂碎从出风口飘出。饱满的谷粒比较重,则从漏斗口垂直滚下,落到接在漏斗口的箩筐里。

石磨

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盘上摞着磨的下扇(不动盘)和上扇(转动盘)。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都錾(zàn)有排列整齐的磨齿,用以磨碎粮食。上扇有两个(小磨一个)磨眼,供漏下粮食用。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铁轴),以防止上扇在转动时从下扇上掉下来。有直径超过三尺六寸(1.2米)的大磨,要用三匹马同时拉。一斗(约合50市斤)粮食用十多分钟就能拉一遍。一般磨直径80厘米左右,一个人或一头驴就能拉动。小磨直径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箩里,用手摇动,用于拉花椒面等。还有拉豆腐汁和煎饼糊子的水磨等。

稻桶

稻桶,呈圆形,齐腰高,桶口略大于底。有的底部装有H型的很粗的平行竹档,称“稻桶拔”或称“泥拖”,目的是方便在水稻田里拖行;如果稻田干枯,就不需要“稻桶拔”,用手一拉,稻桶拖行也较轻松。

由于稻桶体积较大,显得笨重,要搬运也不易。农民就把稻桶倒扣过来,往桶内斜撑一条扁担,这样稻桶就稳稳当当地扛在人的肩上了。稻桶除了脱粒外,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作为储藏容器。稻谷收成后,晒干、扬净,再装进稻桶,稻桶成为农民名副其实的储备粮仓库。稻桶作为原始的脱粒工具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也难觅它的踪影了。

织布机

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早期的织布机都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无梭织布机技术自19世纪起就着手研究,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国际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无梭织机陆续投入市场。无梭织机对改进织物和提高织机的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并加快了织造设备改造的进程,许多发达国家无梭织机的占有率已达80%左右,出现了以无梭织机更新替代有梭织机的大趋势。

木桶

在几千年前因为金属的冶炼技术不成熟,制造铜器的材质当时的选择是非常少的。作为一种容器,人们在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用具。那么这种用木材制作的木桶是当时最重要的容器用品。从容器开始,当时盛水舀水是做取水之用的一些工具,发展到后来用木桶洗澡洗脚,木桶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生活用具。在木桶全盛时期,当时中华大地出现了非常专业的职业,那就是木桶匠。因为做木桶它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一般的木匠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技术比较好的木匠才可能去做箍桶匠。木桶在使用的过程中又经常地会遇到需要维修维护或者是处理,特别是漏水等的问题就需要专门的箍桶匠去处理及维护。随着中国文化在向世界蔓延及传承的过程,木桶也随之而走向全世界。

板车

板车是一种以其平板部分载货或载人的非机动车辆。《载敬堂集·风习事物记》载:“浙南造用之板车,车架两边护栏高尺许,车架底部左右纵木方而粗,前延伸段渐朘稍圆是谓车手,车手前段略内向,以利挽拉。车底中部横一铁轴,左右各着一轮。单人拉之行,上坡或足重时常有一人从车旁助推。

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的主要机构:锭子、绳轮和手柄。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另一种手摇纺车,则是把锭子安装在绳轮之上,也是用绳弦传动称为立式。卧式由一人操作,而立式需要二人同时配合操作。因卧式更适合一家一户的农村副业之用,故一直沿习流传至今。

石臼

石臼也叫捣臼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用工具,据说在石碾、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就是用石臼加工粮食的。后来石臼的功能逐渐退化,只用来捣米了。石臼的形状很特别,一方大石块上凹进去个坑,一米左右深,直径半尺。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即将消失的6070年代的乡村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