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岐说,自从她五年前接触香文化后,逐渐不再用香水。“不信你闻”,她伸出手腕,一丝清淡药香味沁入鼻中,那是她用香料自制的“花露水”。就像弹吉他的手不留指甲按弦更稳,制香师不用香水更能品出古香。
从公司市场部转行专研香文化,跨领域让她直言,辛苦。频繁的香道表演,有时候会让起篆变得不完美。但她始终记得进入这行的初衷:让更多人知道,香文化不仅只是在香火袅袅的庙堂,更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助人左右。
文
许艺丹
图
来自受访者
96编辑器
春分,旧历二月中,昼夜相平,玉兰渐开。这是上等香料即将到来的信号,花败、磨粉、制香,玉兰“一朵花的一生”在陈思岐手里得以延续。
陈思岐进入香道已五年,她师承“香木堂”位于文殊院白家塘街,由徐先生创立。手艺这个行业,有严苛的师徒制,师徒在情谊之外,多又是搭档,她既要传承香道手艺,又和师傅共同打理香木堂。
成都三月,气温微凉,《蓉漂》团队登门拜访,陈思岐一袭素装,略显疲惫,原来她昨晚聊工作到凌晨。
案前青铜香炉,一支沉香,白烟缭绕,灰色香灰渐次落下。普洱入喉、微苦,沉香入鼻、恬静,店中旧物相映,身体、时间都慢了下来。
一炉好香
此情此景,忆起张爱玲,“请客官寻出家中那霉绿斑驳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主人讲故事的韵味。
古人会客焚香,今日店家主人以香待人,再入香之道。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年前,经秦汉发展,至唐宋繁盛。先是调制合香,后才有了单品沉香和檀香。皇族祭天,王公贵族而后到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焚香。不少作词人都是香道大家,甚至有人手握香方少则几百,多则数千。
古时香料珍贵,是馈赠上品,尤其在文人君子之间。比如三国时,曹操曾赠五斤鸡舌香予诸葛亮。
古人精致生活,用香讲究。春夏秋冬,晨昏所用皆不同。彼时无香水,古人用炉焚香熏衣;吃了辛辣食物,将丁香和桂花泡茶饮用。香更有雅致名字,像李后主的“鹅梨帐中香”,薛宝钗的“冷香丸”。
桂花香珠
古汉语专业出身的陈思岐,有关香文化渊源与诗词典故都可信手拈来。
她递来一叶香牌,是用香料手作的配饰,暗褐色,味似陈皮。据说此香牌配料有20种,将不同香粉按比例顺序调配,搓揉,调和泥状,用钢制模具压制,阴干,需耗时十天左右。
这还不算选香材、窖藏、磨粉、筛粉的准备阶段,若像“冷香丸”那样等白露这日的露水,等小雪这日的雪则更耗时耗力。做香不易,制作工序繁复,还需要极静的心境。
香料源自山河大地。花,木兰、桂花、桃花;草,百里香、罗勒、迷迭香……好似风霜雨露皆可。
手工制香费时,但如今生活匆忙,使得能静心制香的人不多。以至于香牌最开始作为教学成果展示,后来就转而出售成品。
调制适用于自己的合香,在古代属于必备技能,而今却没能成为香文化的主推方式。
推杯换盏间,时间退回至陈思岐入门香道前。那时,她还忙碌在市场部的工作之间,并没有接触到古法合香。最开始是觉得香道能让人心情平静,所以,毅然踏入了制香师的行业。
三年前,陈思岐正式跨入这行,竟是因为气不过,有人跟她说,“香只是拿来拜菩萨的”。
最开始,她更多是在朋友举办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中做香道表演。
打香篆是香道仪式之一,看似简单,却暗含功夫。打香篆尤其需要平心静气,做好每一步方能使香粉成图案。
打香篆首先在香炉中铺上一层白色香灰,用香筷搅拌后,香押压平;再将镂空的香印模具放入其中,用香勺取出香粉放在模具上,香印提起,脱模成形,香粉不可有丝毫散乱。
最后,香篆点燃,香烟起,客人再品香。
陈思岐表演打香篆
那时陈思岐已接触香文化两年,从香文化的起源,学到如何制作香材、磨粉、筛粉。她作为内行人,听到如此误解,自然气不过渊源悠久的香文化没落至此。
其实换作五年前的陈思岐,对这等观点也不至于如此敏感。
那时她对香文化接触不多,去过精油体验课,兴趣寥寥,相比于香,香水才是她的热爱。
她每天疲于奔走在现代都市,马不停蹄。只是因酷爱品茶,她会偶尔偷得闲暇泡上一壶好茶,与好友喝茶聊天放松心情。
她是个极其认真执着的人,喜欢茶,就把自己学到专业级,找真正的茶道高人,学到国家级茶评师。
她也想接触香文化,却苦于一直无师带入门。直到五年前偶遇徐老师,这才进了香门。
不知是香找上她,还是她找上香。五年前,她在一次活动中接触到了香。正是在这次体验课上,她察觉到香与自己的契合感。她说,活动好像在一间类似日式榻榻米的禅堂里举办,进去需要脱鞋。培训课程开始后,徐老师在上面讲着,她盘腿坐在下面的蒲团上听着。线香点燃,她只觉得好香,感到放松舒服。
炉火熏香
灵感与冲动都在一瞬,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在某刻突然决定跑起来,就跑过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往后,她拜师徐老师,一头扎进古法合香中,周末和节假日都献给它。
当时她没想辞职,只想着学习香文化可陶冶性情。直到三年前的那次香篆表演,她忽然觉得,一定要纠正香仅是用来拜菩萨的这种误解,当时很多人对此次香篆表演的好奇,也带给她做此事的动力。
当全职手艺人不容易,经常“一个人抵十个人用”,她说。
一箱加起来20多斤的教学道具,还有学生体验课所用香囊和原料,是每次活动的必备,这样的活动有时一天三场。尽管很辛苦,但她每次将香文化分享给他人,得到学生认可,都感到由衷满足。
没有周末,全年无休。她开玩笑说,上班族休息选择赏花、闻香、喝茶聊天,而她现在每天都这样过。
学香之后,她总随身携带一些香品,是朋友眼中行走的“香包”。因工作原因,她和朋友也时常外宿宾馆,不像家中住得自在。此时香便有妙用,镇定心神,宜室宜家。一来二去,有两款香成为了她老师圈的招牌。
说起来,她还有些自豪。一次是安神香让同伴秒睡,他们去乐山做活动,同屋老师不习惯住那间宾馆,她点上一支安神香,话还没说几句,对方就睡着了。还有次是香祛霉味,同样是做活动,十一时候去青城山,山里潮湿房间有很重霉味。因出游高峰期,换房困难。她就又搬出百宝箱,点上三支崖柏香,随后大家就出去吃饭。不过多久,霉味消失无踪。
侠客仗剑走天涯,而她用古法合香踏遍千山万水。
陈思岐
在她眼里,香本该与生活接轨,走下祭坛,变得更好玩。为了让课程更有趣,她曾试过让学生自行调香。各式香粉放在面前,学生们通常都一股脑地每样等量放入器皿,捏制出的香,味道不敢恭维。而她按照古时香方,遵循顺序和比例调制,成品让学生闻后惊讶道,“为什么同样的原料,你做出来的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香文化距离广泛普及还有距离。但陈思岐对香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信心。五年前的茶道就像现在的香文化不为人熟知,如今茶道已从小众走向大众。
目前她希望跟更多新媒体合作传播香文化,让它呈现得更快些,反之大家生活能更慢一些。
关于下步,她的脑里有许多计划。排在首位的是做出二十四节气的香方,呈现“一朵花的一生”,即选出当季最盛的花,花开插于瓶中,花败磨碎制香。
春分将推出桃花和香
最难的是保证香味稳定,让一款香在不同天气味道都一样。
这对她也是个挑战。平日她需要从诗词里找线索,在专著中寻香方,再改良古方,最后还要考虑味道能否被现代人接受。她构想,可以和不同学员合作制香,让学员成为一款香的代言人,共同为香取雅致名字。这也是她想让课程更好玩的考虑之一。
目前仅研制二十四款香就占满全年行程,但她还想和非遗老师们一起做出“流觞曲水”的场景,呈现古典文化的极致。“流觞曲水”源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指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会于弯曲水渠,一人在上游放下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那人就取下酒杯饮酒作诗。她说,想想都很激动。
野心不小。
经过跨行的艰辛,现在她感到平和。日常生活很简单,准备活动和课程,闲暇时就调制新香。
香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她走到哪儿,就会买当地有名的香回来。至今家里还屯有很多香水,只是现在她更习惯分析所闻到的味道与哪种香草药类似。
语毕,香燃尽,她的故事也就到这里。但镜头外,她的步履不停。
96编辑器
—END—
蓉漂人物问卷
陈思岐
主营方向——课程培训
Q:你最喜欢的一道成都菜是什么?
A:最喜欢烧烤
Q:你最喜欢去成都哪个地方?
A:文殊院,在寺庙里可以看见世间百态。有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Q:你最钦佩的人是谁?
A:李清照,因为她是女性文化高峰的代表,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茶道高人,香道高手等等等。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学得越多,就感觉什么都缺,最缺财富。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在平和中找到自己
Q: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A:有点多,曾经想过做爵士舞老师。
Q: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A:《楚辞》
Q:你最看重朋友什么特点?
A:真诚
Q:如果重选一次,你会选择做什么?
A:还是这个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成都?
A:包容,来了就走不掉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
A:于茶道与香道中寻获自己,习得国家级评茶师,并拜入古法合香师门下,立志将传统文化的内在修持和外在精髓,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日常美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