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泠印社十二月大拍铜器玉器瓷器及家具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西湖虽然还没下起初雪,但寒风已经开始日渐紧俏。

秋日最后的斑斓打碎,一路的色彩好像也只剩下干的褐与枯的*。目之所及变得萧瑟单调起来,但莫要因此便觉得冬日无聊。

在这寂静中间,有无数微妙的触动,将其化为内在的丰盛。

《围炉夜话》中写道:“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前人的记忆是暖的,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旧日时光渐渐远去,蓦然回首时,才觉察彼时寻常便是幸福。

◥明·胡文明制红铜双铺首耳錾刻百子婴戏图暖炉

款识:云间胡文明制

高:15.6cm直径:31cm重:.2g

来源:嘉德拍卖;西泠拍卖

此炉系火盆演变而来,常见为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是铜制,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自唐朝始创。

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称之为“手炉”或“袖炉”。

到明朝中后期,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由于炉为达官贵族、富贵女子常用植物,颇所珍爱用,因此工匠们也在此类炉上花尽心思,其造型多姿多样。

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炉身上雕刻祥瑞纹饰。如此件者,可使家人亲朋围炉团坐。暖炉取材整张精铜锻打锤揲而成,分炉身及炉盖两部分,近口缘处设子母口,可与炉身盖合。

炉盖圆形穹顶,盖、身均以手工凿刻刻百子婴戏图。其中婴孩眉清目秀,三五成组,或舞拳,或敲锣,或擂鼓,或赏画,或点爆竹,他们或颦或喜,或玩耍谈天,形态各异,生动传神,画面充满天真烂漫的气氛,惹人喜爱。

其图画布局合理,繁而不乱,雕工精致,令人惊叹。婴戏图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五子登科。胡文明制器始于晚明,清代仍有延续,当属錾刻铜器之标准“老字号”和“著名商标”。

不同于明代的胡文明出品,清代制作的很多用模具注铜而非纯手工捶打,铜质又偏*,工艺更显粗糙。

因此,此拍品这般明代胡文明作品更是难能可贵。暖炉器壁较厚,体积硕大,色皮润厚,工艺精湛,堪称胡氏制器中之精品。

松尾芭蕉的弟子曾在《续五论》中说:“心中一定要明白,居于享乐,则难以体会‘寂’;居于‘寂’,则容易感知享乐。”

居于享乐以至心的空寂与澄明便可以感知到瞬息微妙的色、美。

◥清·紫檀嵌碧玉山中访友插屏

通高:58.5cm屏心长:38.2cm屏心宽:27cm

清代的玉雕插屏多使用硬性木材与玉石配合。

木材呈现出的天然光泽和自然纹理,与玉石光洁的表面肌理和温润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一定序列的秩序感。这种人工搭配的材质组合,很好地利用了玉石与木材的材质肌理与自然属性,使清代玉雕插屏的整体效果体现出强烈的韵律感,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

画面中,山顶白云漂浮,山石嶙峋峻峭,苍松及楼宇掩映其中。曲折逶迤山径上有五位皓首高士,或单独坐于松下,向前行走或高谈论道,姿态细腻传神,栩栩如生。

背面以阴刻描金技法修饰劲松山水图,正反呼应,相得益彰。配原装木座,同样施精巧之工,浮雕夔龙纹,皮色深沉滋润。

插屏由底座和屏两部分组成。屏为碧玉质,色泽沉稳,绿意盎然。长方形,正面以高浮雕饰山水亭台楼阁松下高士为主题,山水布局错落有致,意境旷远清雅。

本件插屏整体构图疏密有致,画面丰满,呼应有序,雕工纯熟,技艺精湛,应为清代制玉作坊鼎盛时期之精品。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记忆里,乡下的姥姥家边上有条潺潺的溪水,儿时去那边避暑的清晨,都会被捣衣声唤醒。不否认的是,当时因为年幼,多少因为破碎的清梦而生出一两分的烦躁,现在想起来竟还有些怀念,仿佛耳边还能时不时听到几声.......

◥明·龙泉窑纸槌瓶

带座高:25.6cm高:21.8cm

来源:日本京都藏家旧藏

纸槌瓶以形制如造纸打浆所用的槌具而得名,其与槌具的关联亦颇微妙,尤其龙泉窑式纸槌瓶刚直硬朗的风格恰如槌具力量的表现。

深沉内敛、简约精致、理性风雅无疑都是在诠释这般瓷器精神底蕴的。

龙泉窑纸槌瓶即是具体而微的一例。龙泉窑纸槌瓶未见于宋之前,亦不见于宋之后,其具体样式有多种,大同小异。

此时的龙泉窑在审美上受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追求简约宁静的艺术风格,烧造祭祀及礼仪用器,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产品件件有典,崇古尚古的艺术追求。

盘口,细长颈,折肩,微弧形腹,是宋代经典的纸槌瓶造型。

此瓶满施粉青釉,釉汁厚润如脂,幽微素净,温润如玉。整器光素,极好的呈现了作品的釉色之美,与流畅简洁的线条搭配,相得益彰。

此瓶荟萃了龙泉青釉最为人称许的特质,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纯净俏丽,风格之敦厚,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冬,是归于寂的,天地的寂声,映照心中的寂然,恰如街上枯*的树木。

也不全然是枯萎的*色,还泛着着希望的润泽感,那也会是来年初春的新绿。

◥明-清·*花梨圈椅一对

1.高:.5cm椅面长:59.8cm宽:47cm

2.高:cm椅面长:59.cm宽:47cm

晚明文人偏好淡泊名利的内敛之风,而圈椅所暗示的含蓄风格,更是契合文人的情怀。

此对圈椅以*花梨为材。

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又顺势而下,形成扶手,末端外翻呈卷珠状,造型舒展大方。

背板三弯式,弯曲线条流畅,两侧有一木雕成的挂角牙,中间有如意形开窗,边缘起阳线,内以浮雕螭龙纹装饰,装饰简约大气,保留*花梨木材的自然纹理。

鹅脖弯曲灵动自然。座面下有壸门券口牙板,牙板边缘起阳线,中间浮雕卷草纹。

圆柱形腿,腿足间设方形步步高赶枨,脚枨下设刀牙板。圈椅用料考究,包浆厚重,配合以端庄的造型,得古朴之趣。

“叶森散以翠错,茎鲜修而琼洁”

古时士人,于仕隐的同时,也追求“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的平顺和谐、雅趣诙谐。

竹,给人以消魄的美感;竹,又以虚心高洁的品格,备受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文人墨客吟诗绘画的对象,也直接催生了竹刻艺术。

◥竹雕东方朔偷桃摆件

高:12cm

来源:北京市文物公司

此件竹雕东方朔像,取大块厚实竹根雕制,就竹根之形势而定其姿态。竹根选材饱满缜密,久经摹玩传承,通体呈栗壳色,莹洁温润。

东方朔宽额丰颊,面相欢喜诙谐,长髯披胸,丝丝分明;束发岸帻,广袍长袖,坦胸露乳,腰系绅带,衣纹流畅写实,足履草鞋。双手持折枝蟠桃,斜倚而坐。

整器刀法沉凝浑厚,人物神态的刻画天真自然,开相仙风道骨,将东方朔诙谐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细节处理更是细致入微,相较于同类作品,雕刻技法及艺术水准可堪上乘,具有清早期嘉定派封锡禄一门的经典艺术风格,不失为清代竹雕艺术的优秀代表之作。

“南山有奇木,荦荦松桧姿。此木在深山,年代不可知。“

木材本身需具备优美的色泽、独特的纹理、坚硬且不易腐朽的质地,而且岁月沉淀后会产生的迷人的包浆皮壳。经历数千年的寻觅与筛选后,沉淀而下的便是奇珍。

◥清·奇木手杖

长:cm

铭文:蕲觉。寿福无疆,永宝用享。簠斋。簠斋(阴)

手杖以一截奇木随形造就,木质坚硬,其上瘿结舒朗有致,经多年摩挲,手感极佳,包浆润泽无匹,色泽深沉可人。

杖首微折,木纹凹凸起伏。整器天然成趣,气韵遒劲不失清雅,使整体富有自然韵味及浓浓的禅意,彰显岁月沧桑和老而弥坚的精神,体现文人雅士平淡自然地审美意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