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专栏作者/大明锦衣卫千户杨
一位游荡在体制外,安心做市场部的医学生。
机缘巧合下,又回归市场部带RPM了,主要是管理层都是业内高知,相处融洽,沟通顺畅,再加上产品喜欢,一堆熟人知道我回归妇科线后,都在开玩笑说杨主任回老本行了。因为带新人,所以就顺带把我认知的RPM工作思路,大致梳理了下:
Stage1
产品梳理
因为是学医的,整理产品思路的时候,不自觉的按照临床思维角色替换了。
假如我是处方医生,产品特点及切入点,我是否认可?如果我认可,那在临床治疗中,什么样的病人,适合我的产品,带来的患者获益是否可以获得我的处方?诊断依据在哪里?改善指标用什么来衡量?
如果我不认可,那不认可的原因在哪里?这其实也就是异议处理环节。产品的循证证据,是否可以支持与医生沟通讨论?异议处理的原因太多,如医生脑子满了,听不进去,或者是对产品有错误的认知等等。到了这个环节,我通常沟通中央市场部,调取更多的文献,特别是产品立项报告,从中筛选是否有我能接受的观点,看不懂的地方,就与药学专业及研发的同事沟通学习,如果他们最终能说服我,那就能说服临床七成的医师。
Stage2
整理临床切入点
整理好理论上的临床切入点,下市场,与一线代表及关系好的医生讨论,探寻切入点的认可度及收集产品正向与负面的反馈以修正方案。这么多年带RPM,我一向重视临床反馈收集,交代团队成员,RPM的认知,都是跑出来的,都是跟代表与医生聊出来的,他们是产品的实际操作者与使用者,获取他们的反馈,比在办公室看多久的文献都管用,文献是纸上的,是来辅助验证我们收集的反馈的,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落地。
Stage3
深入浅出的代表培训
代表培训,这是所有市场部都面临的一个落地的难题。第一,不少销售团队老大都跟我说过,大概意思就是市场部的RPM来讲培训,讲产品都讲的很好,但我们还是听的似懂非懂,好像是那么回事,但一旦自己跟临床医生沟通的时候,就爱在心里口难开了(非医药专业代表反馈最多)。第二,培训过度重视讲产品本身,忽视了给代表讲解,产品在临床中适合什么样的疾病,选择什么样的病人,开始用药依据及实验室检查证据,患者症状改善指标如何,临床正向反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