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4号线是“上海地铁”大家族中的唯一一条环线,因为其紫色车身,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薰衣草线”。这条线上的杨树浦路站,正在见证杨浦滨江记录百年工业文明的所谓“锈带”重聚人气,重焕新生的转型之路。
快跟随话匣妹的vlog去一探究竟吧
↓↓↓
01
老杨浦人的温馨记忆
4号线的人气始终很旺,但杨树浦路站常常是例外。值班站长朱国娟回忆,11年前来这里上班报到时,杨树浦路站进出的客流少之又少。边上都是停产搬迁的老厂房,五、六十年历史的老弄堂和过江码头。每到雨天,杨树浦路上卡车碾过坑坑洼洼的路面,飞溅而起的泥水经常让行人避无可避。
在杨树浦路站工作了11年的朱国娟
这些记忆与住在江边60多年的退休职工顾文娣脑海中的场景严丝合缝。她家就在杨树浦路站几百米开外。那些年,杨树浦路区域临近*浦江,却不能亲近江水,也没什么景观可看,人气始终清清淡淡。
顾文娣回忆说:“发电厂、制皂厂、锅炉厂都在我们附近,我自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我们以前的出行都是公交,到浦东都是靠摆渡的。我们一个鱼市场也很繁荣,批发水产品的都在我们这边。那个时候最亮丽的一幢楼就是水产大厦,是我们这边最好的。”
顾文娣凭栏眺望江边美景
王克诚是杨树浦路上百年水厂的团总支书记,年初来杨树浦水厂上班时,天天乘坐的交通工具正是4号线,每天进出的也是这一站。
他清楚地记得,杨树浦路站慢慢发生变化的正是近几年,“从小生在杨浦,95年左右动迁了,搬去了浦东金桥。机缘巧合09年又回到了杨浦工作。我一点点发现,这两年四号线这一段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无疑跟杨浦滨江发展的契机有关。”
水厂栈道外接受话匣妹采访的王克诚
02
百年工业带慢慢褪锈迹
杨树浦路始建于年,如今已有岁的“高龄”了。随着一批老工厂老码头的停产,这条老马路挥别曾经的繁华,一度陷于沉寂,被称为江边的工业“锈带”。但暗淡的外表之下,承载的历史和记忆,是城市发展无价的财富。
杨浦滨江规划土地部副经理徐进介绍,杨浦滨江南段核心区共梳理出保护建筑24处、66幢,他们在滨江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要像串珍珠一样把有故事有年头的建筑串联起来。
徐进说:“我们到现场踏勘,看到这些工业码头、工业厂房遗留下来的绿化、码头、厂房的建构筑物很安静地树立在那儿。想到它们过去承载过这么多历史,有这么多的工业产出。我们未来会把它建设得更加美丽,把封闭的工业岸线变成一个富有活力的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
话匣妹走进有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正巧目睹了这一景观,这是全上海杨树浦水厂才有的特殊“喷水池”,不仅好看美观,她还有一个好听的专业名字叫“曝瀑”,这是水质处理的工艺技术。“曝瀑”可以让水充分地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进一步达到消*和净化的作用。
年6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岸线对外开放后,徐进和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的建设中。今年国庆前,制皂厂、电站辅机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都将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徐进说:“希望给场地注入这个时代的元素,做出来的项目具有生态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前瞻性的理念把它融合进去。比之前完成的2.8公里,更加能够体现时代的活力。”
03
活化工业遗迹重新焕发生命
话匣妹来到杨树浦电厂临江区域,码头上被合并一处的三个高大的卸煤机,与原输煤栈桥改建的生态栈桥一起形成了电厂水域区最为醒目的地标性标识。
电厂元素无处不在,原来的煤斗反过来,变成了供市民纳凉的凉亭;碎煤机、除铁渣机以及水泵设备都被分置在了广场各处,变成了一道道景观。活化原有的工业遗迹,让其重新焕发生命。这一段也是滨江岸线中最完整呈现原来工业状态的区域,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工业遗址公园。
新一棉厂区在保留老建筑的同时,厂区前面将会建成一处公共活动广场;电站辅机厂东厂区的一处钢结构简易单层仓库,通过保留局部墙面、钢结构以及新建钢结构,形成“共生构架”,将辅机厂的厂区容貌印记在新的景观环境中。通过空间重塑、功能再生,滨江岸线上一批具有历史遗存元素的当代景观从工业旧址中生发出来。
04
开往未来的地铁值得有更多期待
傍晚,走出地铁站的朱国娟喜欢下班后步行到江边的栈道上散散步、吹吹江风。顾文娣也喜欢和老朋友们在江边漫步、唱歌。随着亲水空间越来越开阔,她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杨树浦路站附近的商务楼多了起来,进出站厅的人年纪轻了不少,携家带口来滨江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朱国娟说:“放寒暑假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带着孩子的乘客,来服务台问渔人码头怎么走?杨浦滨江船厂的‘王者荣耀’展从哪个出口出近啊?到国际时尚中心的班车怎么坐?滨江的2.7公里开通后,我估计杨树浦路站的客流也会陆续增多。我是老杨浦,也蛮期待的!”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