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脑病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评价技术中心、北京医院、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药海宁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联合支持的“中国脑病大会”于年5月25-27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脑病大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盛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脑病临床、药学、基础等多领域专家及代表多人参会,余位中医、西医、药理、制药专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主旨、专题演讲。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发布脑病领域最新指南、院士论坛上集中展示整合创新之进展;大会精心组织了脑血管病、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心身医学、头痛、眩晕、*损脑络、脑心同治、新药创制等九大专题论坛,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脑病事业的中西医融合、协同创新和标准构建。本次学术盛会为广大学者、中西医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产业和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次具有学术性、科创性和产业建设性的学术盛宴。
学界泰斗齐聚一堂共话中国脑病的发展与展望
整合创新·院士论坛
5月26日,院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论坛以脑病的中西医预防、诊断、治疗、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康复、健康管理及脑病重点专(学)科建设为核心,邀请长期从事中西医防治脑病的专家: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樊代明院士、张伯礼院士、吴以岭院士、程京院士、周良辅院士、顾晓松院士、*璐琦院士、肖培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医院王鲁宁主任,《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首席专家高学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作精彩演讲。年中国脑病大会优秀论文评审结果也在本论坛上揭晓并颁发荣誉证书。
于文明副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邀请多位院士、国医大师、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学会将发挥脑病领域最新临床用药指南,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脑病领域在疾病诊断、中西医治疗、新药研发等各领域取得的成果。大会精心组织运动障碍、头痛、认知障碍等九大专题进行研讨,以主题报告、专题发言、分组讨论、论文汇编等多种形式,围绕整个学科发展,创新诊疗技术应用,提高脑病防治水平进行学术交流,探讨今后一个时期脑病防治学科发展趋势。这必将对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发展规划实施,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必将对推动脑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中西医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脑病防治能力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王永炎院士
中国脑病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西结合、开放协作、多元融合对中医脑科学发展非常重要;分子、组学、光量子等技术对于疾病机制和药物开发也非常重要;对中医传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领悟是临床医生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争取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向异者学习,树立敬畏谦卑的学风,不断更新自我知识技能的积淀。不同的学科和观点,如同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一个生命而言既显示出冲突性,也体现了统一性。
房书亭会长
房书亭会长在宣读《中国脑疾病防治研究计划倡议书》中表示中医药学正迎来高概念、大数据、大健康以及大结合的新时代,应当遵循科学与人文互动,精气神一体的观念,弘扬中医药的思维和原创优势,从临床优势中发现和凝练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由还原分析向系统的整合医学研究思路来进行转变。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脑血管病,抑郁症,帕金森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原创优势。中国脑计划应着眼于认知功能的基础研究,脑重大疾病的诊断与干预方法应用研究和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临床研究应当围绕科学与人文融合,中医与西医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系统复杂性与相关性整合,依据医学诊疗的临床价值,科技因子等做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分析归纳,运用云数据建立临床大数据,针对复杂系统多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海量数据,尤其非线性,不确定性数据,依托复杂数学和数据挖掘系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再评价,并获取共识疗效,积累高级别的循证医学临床证据,建立高级别的临床诊疗标准。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第2版)新闻发布会
田金洲教授
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田金洲教授表示与同类指南相比,《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引进了最新的诊疗技术,对于同类指南尚未纳入的最新国际标准、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本指南进行了选择性更新,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学术进展;补充本土的研究成果,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痴呆诊疗领域的发展成就,改善指南的易用性和实用性;突破传统的共识观点,除少数年版指南中的合理推荐继续应用在本指南中,绝大多数更新和补充的推荐意见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以避免将国外指南翻译后贴上中国标签或忽视我国语言、文化、种族特点而人云亦云。
解恒革教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解恒革教授主要针对指南发布的背景、目的及意义作了详细报告。他表示随着痴呆诊疗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和进展,已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为此,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委会指南工作组,从年底启动修订工作,针对原指南中存在的过时、缺失和偏差的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进行更新、补充和纠正,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决策选择和更先进的诊断治疗技术,以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准确性和疗效水平,同时为改善医疗行为和指导医疗保险提供依据,也可为患者家属及照料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王鲁宁教授
医院王鲁宁教授表示为揭示大脑的奥秘,解除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神经科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迅猛发展的领域之一。神经科学系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其内涵要求多层次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发展。我国中医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及临床经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张伯礼院士
张伯礼院士在报告中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现行医药*策与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中医药科研综合实力与承担的使命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才队伍与中医药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以及对中医药的偏见依然存在,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临床证据与中药的质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瓶颈。因此,需加强中医药临床优势的评价,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最后他总结到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药现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绩。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产生原创性成果,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
程京院士
程京院士在《探情志调理对大脑的影响》报告中提到年习主席在卫生大会上明确指出,未来应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人民共建共享都要参与进去。程京院士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四个结合,第一个既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科学是需要人文的,不仅需要逻辑推理,也更需要灵感、直觉、想象和情怀。所以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倡导;第二个是医学与艺术的结合。医学不仅可以从健康和研究的角度来定义,它还可以从生理、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所以医学与艺术的结合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次探索;第三个就是生理与心理的结合。第四个则是心疗与药疗的结合。
吴以岭院士
吴以岭院士为参会通道分享了他在脉络学说指导脑小血管病方面的治疗实践。他在报告中讲到微血管在临床治疗耐用细胞当中有很多关键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有效的药物。面对临床难题,设计了七项临床循证研究,按照不同标准,随机双盲,多中心,医院、权威专家来进行。最终给出疗效是确切的。这一重大研究首次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重大疾病的新理论,取得了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并在国内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一个三代的理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三个专著构成了理论框架的主体,建立了国家脉络学说实验室,建立了全国的脉络学说学会,同时海外地区加拿大、欧洲也建立了相关脉络学说学会。可见脉络学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理应把它传承好,应用好。早日造福老百姓,也力争让脉络学说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顾晓松院士
顾晓松院士在《组织工程与神经损伤修复》报告中汇报了他在材料的研究,到生物的基础研究,再到临床的转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而且建立了非常好的学科门类,并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他认为在未来几年应注重健康中国建设,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运用脉络学说和大数据,建立养生防病,医生和病人互动的医疗模式,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平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医疗模式。
樊代明院士
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给脑病防治的启示》报告中从中外医学发展史,辩证阐述了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新药研究和新药疗效的评价,以及和临床转化的关系。他强调,现在医学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临床诊断和治疗为本,更要以病人和疾病的整体观为本,并阐述了医学的特征和内涵。他还提出在药学研究中第一要做到一药多用,也就是一个药对身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结果。第二老药新用;第三交替用药;第四综合用药。
周良辅院士
周良辅院士在《医学与科技:从脑病说起》的报告中表示虽然我国现代脑外科的起步较晚(年),但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外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以微创脑外科举例,我国(年)与国外(年)基本同时开展,现在进入了精准外科时代,为此国内外的医学家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的脑计划也将于年正式开展,采用的形式为“一体两翼”,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类脑智能新技术为“两翼”。因为人脑的良好的记忆能力,所以人脑连接组研究、数字生命(人造生命)及“类人”电脑也已经开展。其中,数字生命是指非生物(计算机)媒介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它有进化功能。可以在细胞水平及脑水平上,模仿人神经元组成网络,加入容错指令,使AI有自我进化、深度和强化学习能力。“类人”电脑的类人脑芯片可以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可以通过记忆假体治疗脑病脑伤,现在已在鼠、猴成功。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从中医脑病学、中医脑病的形成、脑病学的研究、脑病的临床模式、中医的治疗路径、脑病的临床应用指南六个方面论证了当代背景下中医临床的转型。他总结到中医脑病学科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医学的背景,不断完善学科内涵,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建立了从治疗预防,以及诊断评价的完整体系。随着学科的发展,还可以从中医脑病的基础,诊断学,治疗学,护理学,神经信息学等学科发展不断地分化下去。中医脑病学在传统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但相信中医脑病学的未来更加辉煌。
李磊主任
中国脑病大会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评价技术中心李磊副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中国脑病大会是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共同发起,并由王永炎院士共同推动的首届学术盛会。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在多人的参会同道当中有近位是从事西医方面的医生,在多位讲者当中西医专家也有近位。而且大部分的西医医生很少学习中医,更不了解中药,因此,在临床上不合理、不科学使用中成药的问题十分严重。李主任强调传统中医药在脑病发展史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中医药在脑病治疗上有它独到的临床价值。所以,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阶段,让西医同道参与进来更好的了解中医、了解中成药,把中药文化、技术以及思想融入到临床当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必将取得更好的疗效。中国中药协会把西医、中医、药学、方法学专家、生产企业、临床使用相关部门参与者凝聚在一起搭建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以期把西医专家请进来,把传统中医送出去,推动中国脑病事业的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