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十年内,全球至少有万脓*症患者,万严重脓*症患者,每年有万脓*症患者将面临死亡。尽管脓*症的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脓*症患者病死率仍达到25%~30%,脓*症休克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脓*症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预后差,故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
概述
1.1Sepsis3.0与中医理念
—02,经过对脓*症和感染性休克进行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探究和讨论,Sepsis3.0将脓*症重新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所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以往的定义“脓*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定义指出,脓*症的根本为器官损害,其诊断标准应以器官功能障碍为核心表达,对于符合SIRS标准但未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感染患者将不被诊断为脓*症。致命性的器官功能障碍反映的是人整体的病态,那么,中医诊治疾病一贯更重视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这与最新对脓*症诊治,这与最新对脓*症诊治中高度重视宿主自身的因素不谋而合。另外,脓*症患者对感染的反应及器官损害的类型各不相同,正如脓*症治疗指南中强调患者个体差异,与中医在辨证论述时着重个体化治疗,二者的治疗理念殊途同归。
1.2从Sepsisl.0到Sepsis3.0
Sepsisl.0和Sepsis2.0分别于年和年相继发表,其中Sepsisl.0是基于SIRS而形成的关于脓*症定义及诊断标准的理论体系,SIRS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Sepsis2.0则在Sepsisl.0的基础上加上了21条诊断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但是临床适用性并不理想。因此,新的Sepsis3.0定义不再采用SIRS的概念,而是指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并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
2
脓*症的诊疗现状
2.1西医对脓*症的认识
西医认为,脓*症的发病机制虽然极其复杂多样,但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将其归因为炎症反应失衡、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异常、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基因多态性五大机制。
2.2脓*症的治疗现状
迄今治疗脓*症主要采用早期复苏、抗感染、激素、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对症处理方法。而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液体复苏是脓*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goaldirectedtherapy,EGDT)是年Rivers等带来的一项治疗手段。对EGDT的理念可拆分为“早期”和“目标导向治疗”两方面。前者的临床意义在于早期识别由脓*症引起的组织低灌注,早期开始抗菌药物的治疗,早期开始液体复苏以求快速改善组织低灌注等,而目标导向治疗强调的是复苏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而非以经验为依据。
2.3滞后于新定义的西医诊治瓶颈
近年来,几项大型的研究(如ARISE、ProCESS、ProMISe)对EGDT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和常规治疗组相比,EGDT并没有改善脓*疰患者的病死率。以EDGT为指导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严重脓*症/脓*性休克患者的短期病死率(院内、ICU或28d),但对于远期病死率(60d或9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psis3.0的发表,从生理病理学上来看,脓*症远远不仅仅是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自身免疫性破坏才是其根本原因,过度炎症反应与免疫抑制贯穿其全过程。虽然已经认识到感染导致的宿主反应失衡在脓*症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却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如今的西医治疗仍然遵循Sepsis2.0甚至是Sepsisl.0的标准和指南。尽管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治疗手段不断改进,但脓*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经过十多年的“拯救脓*症运动”的不断努力和推动,脓*症集束化治疗(Bundle)也不断地更新,而Bundle的依从性仍然差强人意。
3
中医对脓*症的认识进展
中医对脓*症的认识、研究以及临床经验,自始至终都将“脏腑保护”的理念贯彻于临床诊治当中。追溯至中医理论对脓*症病因病机的阐释,其中的根本是“脏器虚弱”。尽管如今有关脓*症的辨证体系各家之言争鸣,但也万变不离其宗,“器官受损”一贯位列在体系之中,并且占据重要地位。由此指导的分型治则治法更是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