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普通外科进展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中应重视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中应

重视的几个问题

杨尹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8,(1):34-36

摘要

加速康复外科(ERAS)基于循证医学基础,通过优化围手术期诊疗路径,达到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ERAS的理论基础是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及其导致的代谢改变。临床实践中应坚持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多模式、个体化地开展ERAS。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创伤应激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途径。ERAS应与我国国情及临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基本原则。

作者单位:医院外科,北京

E-mail:yangyinmo

.net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获得了较广泛的认同与开展,通过实施并优化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基础的临床路径,显著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促进病人术后康复。在此背景下,一系列ERAS相关的学术团体及机构相继成立,以学科为基础出版了若干指南或共识性文献。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开展ERAS的现状及相关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及评述。

1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及其导致的代谢改变是ERAS的理论基础

可致围手术期病人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紧张焦虑、麻醉、创伤、疼痛、术后并发症等均为导致应激反应发生的因素,以致影响病人内环境的稳定。ERAS即是通过对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措施的优化,将上述应激因素减到最少,进而促进病人康复。20世纪90年代末,ERAS相关路径在结肠外科成功实施,通过对传统路径的优化,可显著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康复,降低医疗支出。该路径包括硬膜外麻醉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取消机械性肠道准备、早期下床活动等24项内容,命名为快通道外科(fasttractsurgery)。随后相关路径拓展至直肠手术,出版了相应指南。年以欧洲专家为主,成立了ERAS协会,至今该协会已出版了12部针对不同手术的ERAS指南,另有3部即将出版。

借鉴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成功经验,目前ERAS在腹部外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领域均有较广泛的应用,对传统治疗理念及路径造成了一定冲击甚至颠覆。ERAS路径源于临床实践,具有循证基础,对临床实践虽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应用过程中仍应兼顾医疗环境的复杂性、配套措施的建立及病人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做到真正以病人的康复为首要目的和基本原则。

2注重团队建设,强调两个“M”

一个“M”是“multidisciplinaryteam”,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ERAS相关路径包括病人入院前、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等多项内容,应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建立包括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专业人员的团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专业性培训,提高对ERAS路径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一般是以外科医生为主导,麻醉科医生协同,设计针对ERAS项目的具体量表,护理人员具体负责并记录相关路径的实施质量及病人的完成状况,随时调整、修正。ERAS的核心理念是病人的快速康复,涉及有关围手术期处理的多个学科和环节,贯穿从病人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任何单一学科不可能完整地实施ERAS。

应从围手术期医学的高度建立与麻醉科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术中液体治疗、术后疼痛管理等方面。术中提倡以目标为导向的限制性液体治疗的理念,大量研究证实,传统开放式的液体治疗可致病人液体负荷过重,为不良应激因素,且导致术后吻合口水肿,不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对于因麻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提倡以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动脉血压,保障器官灌注,强调出入量零平衡的液体治疗策略[1]。提倡多模式镇痛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案,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好,但呼吸抑制、胃肠麻痹、恶心、呕吐等副反应显著,不利于病人的快速康复,可以多种模式的镇痛方案组合替代或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如硬膜外麻醉、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为减少病人术前准备中因长时间禁食导致的应激反应,提倡将术前禁食及禁饮时间延后,禁食时间由术前12h延后至术前6h,术前2h仍鼓励病人口服碳水化合物饮品,此环节也需要麻醉科医生的认可,传统方案中规定术前6h禁饮,主要顾虑是麻醉诱导过程中胃储留物有致病人误吸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不合并胃排空延迟及消化道梗阻的病人,胃排空时间为1.0~1.5h,因而将禁饮时间延后至术前2h,具有循证基础。

另一个“M”是“multimodalapproach”,即强调多模式。所谓多模式,即个体化原则,实施ERAS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医疗行为与临床效果间存在的不确定性及病人的个体差异性。ERAS实施过程中应审慎评估病人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对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能快则快,不能快时不勉强快,否则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延迟病人的康复[2]。

所有ERAS指南或共识均将“术前宣教”列于项目首位,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不高,但均强烈推荐,体现出病人的理解配合即依从性对完成ERAS路径的重要意义。临床实践中应避免将术前宣教流于形式,特别是在病人多、医院,应根据病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模式,真正使病人理解其在完成ERAS项目中的重要地位。

3既要坚持对共性或一般性问题的管理原则,更要重视对特殊性问题的个体化处理

ERAS路径中包括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术前宣教、营养评估及纠正、术中保温、限制性液体治疗、早期下床活动等,具有普适性,应予坚持,有助于病人的快速康复。大部分ERAS相关项目的循证医学基础源于结直肠外科的成功经验,后将其拓展并应用于其他学科。肝胆外科特别是胰腺外科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标准术式少、手术复杂性高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实施ERAS的证据级别相对较低。因此,在一些特殊性问题的处理如术后饮食恢复、引流管理等方面应兼顾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及潜在并发症等因素,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简单化盲目照搬其他手术的成功经验。

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结肠手术,通过实施ERAS路径,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欧洲的一些中心甚至将结肠手术作为日间手术,病人当天即可恢复饮食,术后23h内出院[3]。借鉴结肠手术的成功经验,既往有研究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以不留置腹腔引流,病人在手术结束清醒前由麻醉科医生拔除胃肠减压管,以提高病人舒适性,减少腹腔感染,促进术后康复[4]。但其后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否定了该措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所有指南及共识均建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应常规留置腹腔引流,但对于胰瘘发生风险低的病人,可以早期拔除引流管,研究重点也转移至如何对胰瘘风险做出量化的筛选和预测,体现在观念上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5]。因此,实施ERAS路径,须兼顾术式本身的复杂性,必须以安全性为前提及基础。

4提高手术质量,努力减轻创伤应激

手术是围手术期最显著的应激因素,手术质量直接关系到术后病人的康复进程。术者应从术前评估入手,对手术指征、病人耐受性、术后并发症等审慎评价;术中应以精准及微创理念为指导,努力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减少对病人内稳态的干扰,为术后快速康复创造基础及条件。

微创、精准及损伤控制是减轻创伤应激的必要途径。近年来,ERAS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时气腹压力对病人代谢、内环境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提倡在深肌松及低气腹压力下完成手术,以减轻高气腹压力所致的不良应激。可见,快速康复是结果,而微创及手术质量是过程,过程决定结果,不应为了结果而忽略过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结果,但更应注重内涵及过程。

5注重住院时间的缩短,更应注重再入院率的降低

评价ERAS临床效果的重要参数是病人住院时间的缩短,应本着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制定量化及具体的出院标准,不具备出院条件的病人,不应强行安排病人出院。同时,应建立畅通的随访及联络机制,及时了解病人出院后的状况;建立再入院的绿色通道,保障病人出现合并症及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住院治疗。配套措施的建立是ERAS可持续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影响到病人依从性及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6开展ERAS必须与国情接轨

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条件、医保*策等存在较大差异,远复杂于开展ERAS较为成功的欧洲国家。因此,ERAS理念及路径虽有循证医学基础,执行过医院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发展的视角评价ERAS的开展情况。医院病源处于过饱和状态,ERAS是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的可行途径,值得推广提倡,医院病源远未饱和,缺乏开展ERAS的紧迫感及基本条件,不必在同样标准及同样模式下执行ERAS的相关路径。

7注重开展ERAS的相关临床研究

ERAS相关路径的建立均有循证医学基础,但证据级别、推荐等级存在差异,在肝胆及胰腺外科的应用不如胃肠外科广泛,存在学科差异;其次,ERAS相关研究的数据多源于国外,国内普遍存在“经验多、数据少,理念多、实践少,认可多、依从少”的窘境与不足,非常必要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以丰富和提高ERAS的循证基础,制定更加适合国情的临床路径。

综上,十余年来ERAS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必须强调,ERAS的核心理念是病人的快速康复,因此相关路径的建立与实施应以病人最大获益为根本目的,不提倡拔苗助长式的ERAS,尤为反对“为ERAS而ERAS”的做法,康复质量高于康复速度,应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基本原则,使ERAS理念及路径在我国更健康、规范地开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略)

(-12-03收稿)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原创文章。其他媒体、网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