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结直肠癌(CRC)的三线治疗,多靶点小分子TKI瑞戈非尼的上市填补了领域空白,为临床增加了新的治疗选择,显著改善了肠癌患者的生存。年,瑞戈非尼续约医保成功,持续惠及我国肠癌患者。事实上,为了更好地应用瑞戈非尼在我国肠癌患者人群中的应用,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在随机对照研究(RCT)的基础上,开展了多项真实世界研究,包括瑞戈非尼与免疫治疗药物的优化组合、更加适合中国患者人群的优化剂量等,为应用瑞戈非尼进一步增加我国肠癌患者的获益带来诸多有益提示。6月5日,“非比寻肠——真实世界诊疗大赛”浙江交流会采用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成功举行,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mCRC优化治疗实践。
大会主席袁瑛教授表示,“非比寻肠——真实世界诊疗大赛”作为拜耳公司搭建的学术平台,多年来致力于探讨肠癌领域真实世界的病例及诊疗情况,目前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力。瑞戈非尼作为肠癌标准的三线治疗选择之一,上市以来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作为医生,应当更加重视对进一步提高药物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不懈追求。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
聚焦中国——抗血管生成是晚期肠癌治疗的重要策略
mCRC已经全面进入精准治疗阶段。田春艳教授介绍,血管正常化可重塑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提高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输送和有效性,因此,对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进行干预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
在肠癌的三线治疗,需排兵布阵,承前启后,全面持续抗血管,改善肿瘤微环境。瑞戈非尼是目前标准的三线治疗方案。CONCUR研究及荟萃分析证实了瑞戈非尼三线治疗为mCRC带来的显著生存获益;REVERCE研究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瑞戈非尼不影响基因状态,三线治疗先用瑞戈非尼生存获益更佳,且患者进展后接受其他治疗可行性高;REGONIVO、EGGOTORI等研究结果则提示,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可能具有协同增敏作用,抗肿瘤活性令人鼓舞。此外,我国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及多项回顾性研究对这一药物在我国人群中应用的优化剂量进行了探索,结果提示,瑞戈非尼mg起始用于我国肠癌患者,可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抗血管生成治疗需要合适的治疗时间和剂量,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使用瑞戈非尼至少需要2个周期的观察,且病灶密度可用于疗效评估。
赢在“浙”里——我们所知、所探索的瑞戈非尼
靶向与免疫治疗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互补,联合应用有望进一步改善mCRC患者预后。张航瑜教授介绍,TKI可以通过上调PD-L1表达、下调IFN诱导的PD-L1和IDO1表达、诱导M1TAM极化、增加CD8+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CSF-1R等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联合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浙江大医院团队近年来也开展了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该研究结果也于今年ASCO上以线上发表的形式被收录。该研究纳入了23例MSS型晚期肠癌患者,结果显示,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26%,6例患者CR或PR,DCR为60%,中位PFS为4.8个月,且仅2例患者出现了免疫性肝炎的不良反应,提示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增强疗效的潜力。
张航瑜教授随后分享了三例接受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MSSmCRC的病例。第1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治疗后疾病控制不满意,更改为瑞戈非尼联合信迪利单抗后保持持续CR;第2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1周期后达到PR;第3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17周期后肺转移灶出现明显退缩。
赵鹏教授、方勇教授、洪朝金教授、张晓琛教授随后进行点评,专家们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中国mCRC人群中取得了显著优于欧美人群的疗效,因此,以瑞戈非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药物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