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7日20:30分,由张忠涛教授、王振常教授、刘晓清教授牵头,62名减重与代谢外科、放射科、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在线上开展了“减重与代谢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研讨会。会议通过梳理减重与代谢外科医生7个方面的常见临床需求,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开展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探讨针对临床需求的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及选择的合理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提供依据。
本次工作会议由首都医科医院放射科杨正汉教授、减重与代谢外科张鹏教授主持。本项目组专家来自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的放射科专家,并邀请到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指导。
王振常教授指出,国家对合理检查、合理控费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费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次工作以减重与代谢外科学科发展为契机,以循证医学为出发点,推动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创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将大力促进本次工作的推动,会后也将持续线上讨论,不断完善。本项工作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推动,也将在深入中不断提升我们为临床服务、患者服务、医保服务的能力。
张忠涛教授指出,减重与代谢外科是第一个接受并共同推动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工作的。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时,专家的经验固然重要,如果能够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在客观数据的支持下,选择方便、快捷、合理、经济的影像学检查并制定指南,将对临床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十分希望能够与临床流行病学专家、放射科专家共同努力、合作,推动指南的制定和落地,并将这种工作方式推广到外科的各个领域,造福患者。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刘晓清教授指出,通过外科学、影像学、临床流行病学多学科合作,在国内率先进行临床适用性评价,有利于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效率,具有垂范作用。同时做好指南的接受性、可行性、公平性等实施方面的评价、指南更新等系列工作,形成指南制定、使用、更新等工作的“闭环”,螺旋式提高,成果将切实地落到实处。
杨正汉教授指出,检查方法的选择已经成为了本科生医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这项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与实践意义。本指南的制定将有力促进放射科与临床科室间的深度沟通和合作。同时,放射科专家还需要针对病人具体情况,提出或更新放射科的专业规范及技能,通过多中心研究的方式提供更多证据,也将持续促进放射领域的进步。
吕晗副主任医师详细介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EB-MICA,Evidence-BasedMedicalImagingClinicalAppropriateness)的理念,并针对减重与代谢外科医生提出的①肝脏、胰腺及腹腔内、腹部皮下脂肪含量评估,②胃肠道形态和/或功能的术前、术后评估,③怀疑垂体病变,④慢性膝关节疼痛,⑤术后急性腹痛,⑥术后右上腹痛并考虑胆源性病变,⑦术后泌尿系绞痛、考虑结石等7个方面,基于现有证据,结合我国实际医疗情况,推荐了合理的影像检查方式。
减重与代谢外科、临床流行病学、放射科专家各抒己见,对循证医学方法制定的合理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实际工作中的困惑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金钢教授、王存川教授、朱晒红教授、康建省教授、孔媛媛教授、王屹教授、于德新教授、岳云龙教授等多位专家先后发言,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因合影版面有限,与会专家合影不全,敬请谅解;最终以指南专家组成员名单为准)
接下来,将持续收集本项目组专家意见,并做好后续工作,不断完善,实施证据转化,加快推进、落实我国影像学检查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工作,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将对医疗效率的提高、医保的合理控费、国家医疗体系优化提供客观依据。
首都医科医院
放射科
年4月8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