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研究论文的写作ldquo程序r [复制链接]

1#

一、“高效率”论文撰写指南

对于非专职“科研狗”来说,写论文并不是自己投入精力的主要方向。但是要升职称了、要毕业了,总得拿出点儿像样的文章和学位论文吧。这时候,大家构思论文难免会抱着这样的“程序”:

①看看有什么数据可用;

②找找看这些数据能用什么统计分析方法;

③多试几种方法,多折腾些结果,把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留下;

④把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放一起,大概做个结论,写一下材料方法;

⑤憋一憋讨论、凑一凑背景、攒一攒摘要、编一编题目,大功告成!

二、高效写作,低效发表,问题出在哪儿?

1、科学论文不迷信“无意识”

以上就是垃圾论文产生的标准路径,其实称之为垃圾论文似乎都过誉了,毕竟不少被大牛贬低为“垃圾”的论文至少在阐释一个科学规律,只不过规律本身价值极低而已。而上述路径产生的论文,很难和科学规律挂上钩,简直是抽象表现主义科学研究,通篇充斥着“无意识”的分析和无现实意义的结果。

但这种结果仍然让我们感到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数据造假了么?没有!统计分析方法错误了么?没有!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么?也不是!当我们对这样的研究提出批判的时候,研究者一定感到很委屈——我写论文的时候很诚信啊,为什么不认可我的成果呢?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研究没有灵*:结果的形成、选择、展示,并不是为了支撑某个明确的科学问题。所以,这样的论文写作,错不在没努力,而是努力这一过程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

2、问题决定成败

当我酣畅淋漓的写到这里时,得意地拿给老婆看了一下。结果被拎着耳朵好好教训了一通:“你不要装的像个大牛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鄙视攒论文的研究者,没有这些研究者的需求就没你们搞方法学的饭碗。”作为一个标准的“耙耳朵”,我深以为然,深刻反省,觉得确实是这样。

(图片来源见图面,侵删)

人大代表都说了,不能让文章压死医生,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指手画脚,而应该是指明方向。为此,小编搜肠刮肚地想了下,接触了这么多大牛之后,大牛们到底是怎么写论文的。想来想去,在大牛们发表的文章中,研究套路各式各样、创新点千奇百怪,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故事核心很明确,而且有现实意义。好了,回过头来看上面的套路不难发现,“无意识”的原因是我们做分析、写文章的时候,根本就没用科学问题这个“意识”来指导我们。

三、程序正确:磨刀不误砍柴工

也许更合理的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①多花时间,从各种主观感受中提出可靠而明确的科学问题;

②做做综述,看问题是不是靠谱,也可以找其他同行聊聊,看看这个问题是否被认为有趣儿;

③看看手头有没有能解决问题的数据,还需要凑哪些数;

④围绕问题,设计统计分析路径;

⑤把回答问题的核心结果整理出来,做成图表,作为研究的骨架;

⑥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写成研究背景、材料方法,在结合背景撰写讨论。

过程与之前相反,步骤也没多。但是估计不少研究者不愿意这么做,作为普遍务实的国人,大家总觉得前面准备那么久还没分析数据、没见到结果,这什么时候能写成文章投稿啊。但是中国也有句名言——磨刀不误砍柴工。论文发表的难易并不仅看我们手里拿没拿到稿子这个“家伙”,也要看这个“家伙”是不是一下就能入了审稿人和编辑的法眼。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同行,小外行”,论文立意如何、是不是“有趣”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而这些都不是最上面那样的程序所能提供的。作为研究者,即便我们追求的是论文数量,也不应该仅追求投稿数量,而更应该重视投稿的“效率”。这才是对得起我们宝贵科研时间的做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