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领导治病过程给我的反思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这是一老一新两个故事,一个发生在3年前,一个发生在3天前。

故事1,事情是3年多以前的事情了,他是我们市里退休的领导,外伤入院的,骨折的地方还挺多的。也是我接诊的最高级别的领导。当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只是一个负责记录病程记录跟落实上级医师医嘱的路人甲而已啦。

他当时住在我们的VIP病房里面,非常的重视。入院后很快的就组织了全院的相关专家会诊,然后下午就组织了全市的相关专家会诊。好像是当天晚上还是第2天医院的专家会诊。

当然讨论下来的治疗意见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他的症状也在逐步的好转,后面又说有点头晕。那么故事就开始了。

今天上午专家A过来一看,说头晕啊,要加这个药X,我就屁颠屁颠的去开药。

下午另外一位专家B过来关心领导,我陪同着汇报病史,说到了头晕,在吃这个药X。专家B说这个药效果不好,不要吃,我又屁颠屁颠的去把医嘱给停了。

第2天另外一位专家C过来,他说头晕这个问题可以做做推拿,同时建议吃这个药X几天观察一下。嗯,好的,专家意见,我又屁颠屁颠跑去开药。

然后下午推拿的专家D来了,他就给他做手法推拿,同时说这个情况不需要吃这个药X的,把它停了,靠手法推拿就可以了。好吧,你们是专家,你们说我来开医嘱就行了。虽然心中有点不同的意见,但我还是跑过去把药给停了。

然后另一组专家E来了,听完介绍说这个药X不能停,然后还得加上另外一个药Y。

……

说实话,我有点懵逼了。然后我的病程记录也不知道怎么写好,写着某一天某一时间,某医院某某主任查房后建议使用某个药物X,医院的主任查看患者,建议停用某个药物X,同样一个药X开了又停,停了又开,开了又停,停了又开,开了又停。

我估计老领导也有点懵了,不过他的脾气还是很好的,专家们说该怎么吃药就怎么吃药,他从来不干预。他有句话说的很对,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

后来老领导康复出院了,还送了点东西给我们科室。

那时候,我还没有很好的学习循证医学,我也没有学习什么证据的等级划分。

故事2,周一中午的时候,我醒来准备上班,看到朋友问我有没有上班,告诉我腰痛,想要找我看看。

01

02

03

04

05

滑动
  *B级证据:具有一致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生态性研究、结果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是A级证据的外推得出的结论;
  *C级证据:病例序列研究或B级证据外推得出的结论;
  *D级证据:没有关键性评价的专家意见,或是基于基础医学研究得出的证据。

CTFPHC证据分级()

Ⅰ大样本双盲RCT或中样本RCT的Meta分析得出的与临床相关的结果

Ⅱ小样本RCT;未使用盲法的RCT,采用有效替代标志物(surrogatemarkers)的RCT

Ⅲ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

Ⅳ专家委员会或相关权威的意见

Ⅴ专家意见

UKCochrane中心证据分级()

1a同质RCT的系统评价

1b单个RCT(可信区间窄)

1c全或无病案系列

2a同质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

2b单个队列研究(包括低质量RCT,如随访率80%)

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

3a同质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3b单个病例对照

4病例系列研究(包括低质量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

5基于经验未经严格论证的专家意见

从1级到5级的论证强度逐级降低。循证医学中倡导以满意的终点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常常是疾病的发生率、致死率、致残率、生存时间、生存质量、预后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而且经常选用前1-2级的证据,这些RCT试验往往都是历经几年、甚至十几年及更多时间对病人的观察,而且经常是多中心、上千或者几万例病人的观察。常常是前瞻、双或3盲、对照的设计试验,而且其最初设计一定要合理。这样,就能够给出较有利的证据。。。。其实。。上面的4级、5级证据基本上认为是可靠性很差的,只有在目前没有依据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才选用。

后记,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如果大家都使用循证医学证据的话,3年前的我也就不用那么为难如何写老领导的病历了。

我也喜欢根据临床中的个案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循证医学证据,希望你也喜欢。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