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曾经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虽然说的是人才问题,但看人其实和鉴物是一样的,没两把刷子,哪能透过表面看出其真实价值。就像看文物,有的文物因为上过节目而被大家熟知,即使它不动不言,你也知道它来历非凡。
比如“青铜仙鹤”,一提起它我眼前就浮现出富大龙老师版秦王嬴政,再比如“各种釉彩大瓶”,一提起它会想到乾隆帝被网友们调侃的“暴发户审美”,这都是看了《国家宝藏》才知道的文物背后那些故事,国宝文物除了欣赏价值外,其历史文化价值也让我们为之着迷。
因为各种节目掀起的“国宝热”,许多人都爱上了去博物馆体验与文物近距离,但这样一来你可能就发现了,博物馆的文物长相各异,有的一本正经,有的一眼看去却“假”得让人捧腹大笑,严重怀疑是现代工艺品,或是穿越者制造,但先别忙着笑,它们确实是古人设计出来的!
先来个“素面双耳银锅”,第一眼看过去,这乌黑器面,这朴实无华的外表,这酷似现代火锅菜盆的造型,是不是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人家可是唐代(年—年)的文物,出土于西安的何家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虽然长得像个平平无奇的铁锅,但人家是银器,以当时的水平来说制作非常精良了。
银锅是经过抛光处理的,造型简单但整体轮廓平滑、规整,为什么要用银制锅呢?这就得说到唐朝非常流行的“炼丹术”了。炼丹,是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手段,大概起源于战国时期,成书于秦汉的《神农本草经》就表示,“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当然是幻想,但并不影响古人对其一度狂热。
唐朝就是古代炼丹术的鼎盛期,唐人对炼丹服药这事很有讲究,其中一条讲究就是用金银器皿。现代专家认为,这“素面双耳银锅”便是多年前唐人炼丹熬药所用,而且当时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5件银锅,确实从口沿发现了使用痕迹,小小银锅,也能窥见当时唐人对长生的追求啊。
再来看看这件“绿柱石水晶串饰”。猛一看,它似乎和老街小摊上那些花花绿绿彩串手链没啥区别,只要很便宜的价格就能买到,上网更是一搜一大把,但放大看看细节吧:
是不是晶莹剔透,美丽无比,塑料质感全无了?
这可不是什么塑料串儿,人家藏于广西合浦县博物馆,是东汉(25年—年)文物,年出土于广西合浦黄泥岗1号墓。
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它的材质包括了水晶、玉髓还有绿柱石,绿柱石又分海蓝宝石、金绿柱石、透绿柱石几种,因此大家看到的串饰呈现深浅不一的不同色彩,晶莹、明澈、精致,细看才知美得如何清新脱俗。
历史上的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始发港,海运发达的地方艺术品当然就会包括外来材质,当地汉墓出土许多水晶、玛瑙、玻璃、琥珀精美器饰就能证明这点,据《汉志》记载,当年的合浦商业性中外交流挺多,“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远洋舶来品到了中国,然后在工匠的巧手下化为美丽的串饰。
所以说这看似简单的文物,认真溯源起来能发现一大堆历史痕迹,毫不夸张地说围绕一件文物就能写出百八十篇历史论文。不信再看这件“四足带盖方鼎”吧:
这件文物外形看起来颇为眼熟,仔细一想,可不就是现代“安卓机器人”的化身么!而且它还摆出一副萌萌哒“求抱抱”的姿态,让人不禁怀疑是哪个现代人穿越过去,苦恼没手机于是设计制造了一个LOGO聊表对现代生活的怀念。
“四足带盖方鼎”只是看着搞笑,其实人家是多年前的文物,非常古老,它藏于山西博物院,在中国历史上,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是最兴盛的,这件“四足带盖方鼎”就出土于山西翼城的“霸国”古墓群;
要知道,“霸国”在史料上根本找不到记载,如果不是发现文物证明,我们无从知晓还有这么一诸侯国。
根据现有资料,“霸国”虽小,但也从西周时期一直存续到了春秋初期,统治者“霸伯”也是个正儿八经的诸侯国君,而这青铜鼎,在那个年代属于重要礼器,代表权力,否则我们现在也不会说“定鼎天下”了;方鼎一般是做祭祀宴飨的用器,贵族才能享用,所以别看它长得逗趣,其历史价值是非常高的。
最后就是这件酷似啤酒瓶盖的“明代银香盒”了,见过它的人应该不少吧?它可以说是这几件文物里长相最“现代化”的一件,和啤酒瓶盖相似度%,让人怀疑是盗墓贼喝多了啤酒落下盖!但说起它背后的故事,又能让你体会到古人生活到底多精致。
从图片就可以看出,这银香盒非常小巧,才1.2厘米高,直径2.8厘米,对了,它出土时间离我们挺近,是13年前在嘉定江桥镇李新斋家族墓发现的,展出之后因为外表走红。香盒设计成凹凸齿轮形方便相扣,里面装贵妇使用的香粉。
现在说起香水,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外国的一堆奢侈品牌,殊不知,中国人自己制香用香的历史就有约年了,品类也是多到数不清,什么宣和贵妃王氏金香、百合香、江南李主帐中香、寿阳公主梅花香……
“香之为用从上古”,原本是祭祀酬神用的,屈原《九歌》里谈到“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美酒还要用带香味的椒浸泡,可见有多讲究;后来香渐渐走下神坛,越来越多外来香料输入中国,明朝那会,外国香料朝贡就很热闹。
明朝人生活中沐浴、熏衣、香口、香脚都要用到香料,《本草纲目》还记载了美容化妆的香方,这个银香盒里也许就装过当时女子用来擦脸的“和粉香”,一言以蔽之,当时但凡有点条件,无论男女,也无论朝臣、百姓,基本都追求用香让自己闻起来更有魅力……
这个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银香盒,设计得这么小巧就是为了方便随身携带,可见古人在精致生活品味这方面是丝毫不输现代人的,而且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审美水平往往还高出现代人很多。
如果你也对文物巧思设计感兴趣,想了解更多与古人衣食住行有关的文物故事,可以从这本出自沈从文之手的《中国文物常识》开始,正版原价99元,但笔者和商家协调过,可以按线上优惠减去40,了解基础的文物知识才能学会鉴赏和分辨,适合绝大多数人,点击链接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