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衣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解密有关端午节的那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现在才弄清楚,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网民“阳光youth晓敏”说。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六幺令·天中节


  佚名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年6月9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当天福州天后宫工作人员为游客沐兰汤、点雄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端午节到底为了纪念谁?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马晓坤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

年6月5日,位于太湖边的浙江湖州织里镇义皋村的村民们在范家老宅内挂菖蒲艾草,用传统的方式迎接端午节的到来。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民众)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方式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朱大可说

端午“南赛龙舟”,北做甚?

南方许多地区,都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桨,欢呼雷动;彩旗飘舞彩球腾空,鞭炮齐鸣喜庆热烈……

那么,北方人民在端午会做什么呢?民俗专家说,在北方,端午射柳、斗草、打马球,同样十分富有运动精神。

什么是射柳?明朝有人曾记载了一种射柳的“玩法”——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据悉,射柳是可以从清明节一直“玩”到端午节的经典项目。连明朝永乐皇帝都对此念念不忘,在《宸垣积略》中写道:“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末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十四年端午节亦幸焉”。

小朋友们则以“斗草”为乐了,说白了就是“拔草根儿”。把坚韧的草根或者叶根,交叉相勾,然后同时拉扯,看谁的根更粗长……关于斗草,白居易写过《观儿戏》:“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当你以为端午假期是‘睡觉节’的时候,当你准备咬下浸满香味的糯米五花肉、以为端午是‘吃粽子节’的时候,先出去运动一下吧!”网友“斌卡”说。

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吗?

吃粽子显然不只为了纪念屈原。专家解读,“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粽子的习俗。

美食、美景、诗词歌赋,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佳节的氛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